跳至主要内容

 

前尘往事:陈炯明与孙中山决裂真相

陈炯明(1878年-1933年),字竞存,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人,民国初期一位雄踞一方叱咤风云的地方实力派,同时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

在人们的印象中,陈炯明是背叛孙中山先生的反动派,其罪证就是1922年“六一六炮轰总统府”事件,逼得孙中山最后化装逃往上海,于是,在后来的教科书上描述陈炯明都以“逆党”、“叛军”、“乱臣贼子”称之。

甚至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陈炯明是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运动的,他怎么敢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呢?

那么,当年那段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陈炯明为何会与孙中山决裂呢?

前尘往事:陈炯明与孙中山决裂真相

将近一百年过去了,随着史料的发现,以及意识形态的松动,陈炯明对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他与孙中山的恩怨是非,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人们才发现,这是又一位被湮没的辛亥元勋!

与近代其他大人物不同的是,陈炯明并未出过国留过学,1899年,19岁的陈炯明中秀才。1905年,慈禧太后终止科举考试后,陈炯明于次年到广州就读于广东法政学堂,1908以优等成绩毕业。

1909年11月加入同盟会。1911年4月,参加在广州举行的黄花岗起义,为敢死队第四队队长。武昌起义后,陈炯明到东江组织民军起义,11月9日广东“和平光复”后不久,任广东副都督,不久为代理都督。

陈炯明与孙中山因护法运动而开始合作,这里的法指的是孙中山于1912年3月11日实施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当年的孙中山对陈炯明的品德一直很欣赏,他曾夸赞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最初被外界知晓的陈炯明与孙中山的分歧是一次选举,那是在1921年4月,两百多名议员召开非常国会,在孙中山坚持实行记名投票的要求下,表决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大纲规定了大总统的产生和权限,却没有任期,一切政务、军务、内阁任免等均由大总统一人独断,孙中山被选举为非常大总统。

但是,此举遭到陈炯明的坚决反对,他认为,依总体选举法,总统应由两院联席选出,出席议员至少要达到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举行总统选举,而此时参会的议员只有200多人,而且还要实行记名投票,这简直是在自毁法律!

陈炯明质疑道:“这和之前北方毁法,又有什么本质不同?”

在北方出现“伪政府”的情况下,在南方又建立一个“伪政府”,用一个不符合法理的“伪政府”去反对另一个同样不合法理的“伪政府”,这样的结局只会让南北之间再次陷入战争状态。

陈炯明反对孙中山的任职,并拒绝参加就职典礼。自从,两人的政见分歧开始明朗化。

前尘往事:陈炯明与孙中山决裂真相

实际上,秀才出身、个性温和的陈炯明虽然加入激进的同盟会,但是他与众多革命党人不同的是,他的政治抱负是把革命当作一种手段,期望以“南北妥协”的和平手段来谋求中国的统一。

既然在当时南北政府都无力统一全国,与其南北内战,不如各省先行自治,之后再实行联省自治。陈炯明主张先在广东搞好民主宪政,仿照美国,建立与欧美民主国家相仿的联邦政制,逐步走向全国和平统一,这个主张,史称“联省自治”

而孙中山不同意陈炯明的主张,他主张“中央集权”,要以武力“北伐”这种暴力来颠覆北洋政府而统一中国,以便自己夺取政权。

陈炯明与孙中山的还有另一个分歧原因,那就是对刚刚成立的苏联的态度。1920年,列宁特使波特波夫,曾经专门拜访当时在中国南部军事实力最强的陈炯明,表示愿意支持他统一全国,但条件是放弃外蒙,承认外蒙的独立,此举遭到陈炯明的严词拒绝。

而孙中山一直与苏联保持密切联络,陈炯明对此,从来不赞成,他认为外交政策的基础“不在强权而在公理,不在抗争或报复,而是诉诸国际之间同情及其相互之利益。”

1921年6月,坚持武力一统的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桂军总司令,其部下叶举为前敌总指挥,开始第二次粤桂战争。

但陈炯明认为此刻国民甚苦,不易再发动战争,依然主张先定省宪,再议国宪,因而他消极避战,两人摩擦不断升级,以致孙中山愤然表示:“我已立誓不与竞存共事。”竞存是陈炯明的字。

1922年3月21日,陈炯明的亲信、粤军参谋长邓铿从香港公干回省,在广九车站突然遇刺身亡。在这关键时刻,究竟谁是刺客呢?当时,一说是桂系所为,另一说是国民党所为,以警告陈炯明而下的毒手。

邓铿之死,对孙中山、陈炯明间本来就脆弱不堪的关系,可以说是致命一击。

4月9日,孙中山让廖仲恺转告陈炯明:一、陈炯明参加北伐;二、筹措500万元的军费。

陈炯明表示无法接受孙中山的条件,遂被孙中山免去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内务总长职务,仅保留陆军总长一职。

5月9日,孙中山在韶关大誓三军,北伐行动箭在弦上,他委任陈炯明部下叶举为粤桂边督办,试图以高官诱惑分化陈家军。然而,叶举并不领情,在10天后率领60营粤军开入省城,成为广州的实际控制者。

前尘往事:陈炯明与孙中山决裂真相

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是南北两个政府对持,孙中山为表明自己“天下为公”的心迹,多次对外界放出话来,只要“独裁”的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台,他也将同时下野。

6月2日,徐世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宣布辞职。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徐世昌下台后,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终现一线曙光。

6月3日,蔡元培、胡适、高一涵等两百多位各界名流,联名致电孙中山和广州非常国会,呼吁孙中山实践与徐世昌同时下野的宣言。但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孙中山竟然拒绝履行承诺、拒绝辞职下野。顿时,社会各界大失所望。孙中山之前的“护法”革命口号,也因此而露馅,大失民心。

北洋巨头段祺瑞对曹汝霖说:“以前,孙文以临时约法被蹂躏为旗号,闹革命,可是,现在临时约法已经恢复,孙文却还要坚持造反,从今以后,就变成是他不对了。”

陈炯明也对孙中山表示不满,说:“我们之所以一直闹革命、试图武力颠覆北洋政府,无非是因为北洋军阀废掉了临时约法、蹂躏了民主宪政,现在既然临时约法已经恢复了,我们自然也就不必造反了。”

6月15日深夜,粤军高级将领在郑仙祠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军事政变,武力驱逐孙中山下台。

陈炯明听闻后,立即派出秘书带着他的亲笔信劝叶举他们千万别轻举妄动,信中大意为:如果孙中山出兵北伐大获全胜,大家都会有好处;如果失败了,我还可以以陆军部长的身份将部队调返东江,收拾残局。

但叶举却当着陈炯明秘书的面将信抛落地上,说陈炯明是书生之见,不知军事,并让转告陈炯明,事情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据说陈炯明收到回复后,一怒之下摔了杯子。

第二天,“六一六炮轰总统府”事件爆发,实际上,粤军将领并不想置孙中山于死地,只想将孙中山赶出广东,所以在开炮前通知了孙中山,让他赶快逃跑。他们提出的要求,也正是前面蔡元培等人所提出,请孙中山兑现他与徐世昌一齐下台的诺言。

孙中山离府后,粤军围攻总统府,要求守军投降不遂,而开土炮“三响吓之”。但是,就这,也表明了陈炯明与孙中山的公开决裂。

近年来,多位历史学家研究,“六一六事件”发生之时,陈炯明绝对不是主谋,当孙中山逃到永丰舰(即后来的中山舰)后,用舰载炮轰广州城后,陈炯明还禁止部下组织大规模反击,最终让孙中山安全离粤,实际上,也是保全了孙中山的性命。

后来,由于国民党北伐成功,统一了全中国,因此,陈炯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视为叛逆者,以至于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陈炯明是依靠孙中山起家的,陈炯明赶跑孙中山确实不地道。

实际上,在辛亥革命前,陈炯明就是广东省咨议局议员,其同盟会身份是秘密的,谈不上跟随孙中山闹革命。并且,孙中山是海外革命家,自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组织“广州起义”失败后,即逃亡海外,直到辛亥年12月才回国,时间长达16年未在国内发展,没出过国的陈炯明如何跟随?

辛亥革命之后,陈炯明组织粤军,成为广东都督实至名归,孙中山和陈炯明的合作实际上是孙依附于陈,而非陈依附于孙,或者说两人结成联盟互相依附更为准确。

如果孙陈二人生前有一出“将相和”,那段历史绝对是后代史书大写特书的欢喜事,近代中国的历史也许会重写。

1925年,孙中山逝世,陈炯明曾手撰一副挽联:“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

孙中山与陈炯明决裂,还有一个意外的结果,那就是客观上造成了蒋介石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他在事件发生后不久,辗转登上孙中山所在的永丰舰,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得到迅速上升,奠定了日后他在国民革命中的政治地位。

来源:史家之韵

参考:《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 国际中文学院 # 文化 # 见识 # 认知力 欢迎合作 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发展推广基地 世界华人交流协会文化委员会主办 合作电邮: gjzwxy @gmail.com 合作 Wh atsApp/ 手机短信: +85253044583 官网: https://gjzwxy.wordpress.com/ 合作: https://gjzwxy.blogspot.com/ 电报群: https://t.me/gjzwxy 视频网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B8Pa_QGhhFUgXeLGjBotHA 国 际 中文学院学 习 会 视频 网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ybX_x3Iebmo3i-WA01vaaQ 国际中文学院International Chinese College外联 https://internationalchinesecollege.blogspot.com/ 国际中文学院等院校欢迎合作 https://gjzwxy.blogspot.com/search?updated-max=2019-12-11T13:02:00-08:00&max-results=7 国际中文学院 创办 2 级机构说明 https://gjzwxy.blogspot.com/search?updated-max=2019-12-11T13:02:00-08:00&max-results=7 推特: https://twitter.com/gjzwxy 2 INTERNATIONAL  CHINESE  COLLEGE 国际中文学院 @gjzwxy 2 # 国 际 中文学院 # 中文学院 #chinese #college # 文化 # 国学 # 佛学 # 历 史 # 哲学 # 社会 # 人文 # 战 略 # 成功 # 谋 略 # 传统 文化 # 现 代人文 # 传统 技 术 # 玄学 # 易 经 # 中医 # 武 术 # 书 法 # 书 画 欢迎各地合作书院、研究院、学堂、讲座、论坛、电视 等 文史哲国儒佛道文化战略社会人文等各学院学会、研究院所中心研究会,欢迎合作。欢迎导师助教研究员院所会长中心主任秘书

西北局

這是共產國際整體計畫的一個小部分,核心部分是https://t.co/KSIEgqm4Nv 是的,「1934年夏,共产国际驻上海的远东局军事代表弗雷德回到莫斯科,……就中国红军的未来发展方向问题提交了他的建议书。在这份建议书中,弗雷德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中国红军向西北发展的战略意义。」 相应的,中共中央撤出上海,大批人员向华北转移。 https://t.co/ylLwXtfzK7 「根据几年来斗争的经验,红军的发展极度需要来自国外的援助,而这种援助只能通过加强中共在西北的工作和红军向西北发展的战略来实现。为此,弗雷德提议,立即在苏联中亚细亚的阿拉木图组织由中共军政领导人和共产国际联络部人员联合组成的中共西北局,https://t.co/CJFH42JaJw 习仲勋与云泽(乌兰夫)的交情,源头就在胡景翼。 当然还有内蒙古大青山至陕西榆林的苏联援助交通干线的亲密合作。 他们都是深受苏联信任的。 https://t.co/XqCIEoGIPu 开始调查通过新疆、外蒙等地派遣人员到中国西北各省发展游击战争的可能性,直接援助陕北的红二、六军,并通过他们接通四川红军。」 1934年夏,共产国际驻上海的远东局军事代表弗雷德回到莫斯科。在和各方面负责人交谈之后,他很快向共产国际副总书记兼联络局局长皮亚特尼茨基就中国红军的未来发展方向问题提交了他的建议书。在这份建议书中,弗雷德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中国红军向西北发展的战略意义。 弗雷德在这一文件中明确提出,目前红军及苏区在中国南方,包括在江西的发展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中国革命当前最具发展前途的根据地是在四川。但四川的工作还远不能令人满意,它在各方面的工作都相当薄弱,不能适应建立巩固根据地的要求。特别重要的是,根据几年来斗争的经验,红军的发展极度需要来自国外的援助,而这种援助只能通过加强中共在西北的工作和红军向西北发展的战略来实现。为此,弗雷德提议,立即在苏联中亚细亚的阿拉木图组织由中共军政领导人和共产国际联络部人员联合组成的中共西北局,开始调查通过新疆、外蒙等地派遣人员到中国西北各省发展游击战争的可能性,直接援助陕北的红二、六军,并通过他们接通四川红军。为此不仅应当从莫斯科派遣一些有能力的和具有主动工作精神的中国干部到中国西北地区去,而且应当考虑派遣一些在苏联远东地区工作的华人干部,包括一些从东北来的游击队成员,通过新疆到中国的西北地区去
半杯馊茶: “饶(漱石)潘(汉年)扬(帆)”旧事碎片 》 分类: 1920年代至1980年代, 地下党, 民国 “饶(漱石)潘(汉年)扬(帆)”旧事碎片 作者:半杯馊茶 001.jpg 上海解放后潘汉年与部分中共上海地下斗争党组织领导成员合影。前排左起:王尧山、沙文汉、刘长胜、刘晓、潘汉年、刘少文、吴克坚。后排左起:赵先、张毅、刘人寿、张承宗、王清、黄景荷 1963 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 刑事审判庭对潘汉年所作的判决书中,除了叛徒和汉奸罪名之外,还有一条重要的罪状指证潘汉年在上海解放之后,掩护以胡均鹤为首的大批“中统”潜伏特务和反革命分子,并向台湾提供情报…“被告人利用副市长职权,把胡均鹤安置在上海市公安局‘情报委员会’做主任,使胡等在上海市公安局内引进了职业特务、反革命分子达三千多人,其中特务机关组、站长以上的特务骨干分子就四百多人,这些反革命分子利用合法身份进行种种阴谋破坏活动”。此项罪名,何等惊人。事实如何呢?使用胡均鹤是运用“以特反特”的逆用敌特工作策略,其结果是加速了在沪国民党和汪伪历史特务的全盘覆灭。其中一部分有罪恶、有民愤的,早在潘汉年被捕四年以前的1951 年,结合镇反运动已悉数捕办,受到了应得的惩处。 002.jpg 最高人民法院撤销对潘汉年错误判决的刑事判决书,宣告潘汉年无罪 胡均鹤是什么人? 甪直,一个大多数中国人都读不准确它的名字的小镇,坐落在江苏与上海之间。1907年夏天的一个早晨,一个世代务农的贫困家庭里,降生了一个男孩。他,便是胡均鹤。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中国一个非常富庶的地方。胡均鹤是在苏州长大的,他从小便失去了父亲,靠母亲替大户人家当佣人挣钱糊口。他的叔叔出钱帮助他念完了小学。胡均鹤从14岁开始,就到上海的一家小酱油店里去当学徒,以后还曾到卖旧衣服的小店里当过店员。 上海,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1919年6月,上海工人率先起来罢工,支持爱国学生运动。1923年,中国工人运动早期的领导人刘华在沪西办了所工友俱乐部,胡均鹤不甘寂寞,也时常到俱乐部里去活动,与刘华成了好朋友。 1925年,上海爆发了著名的“五卅”运动,在刘华的影响下,胡均鹤积极参加了“罢工、罢市、罢课”的三罢运动。也就在这一年,他由瞿秋白的弟弟瞿景白和李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0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