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 2022的博文
  毛泽东代理国民党宣传部长干的怎样? 2021年1月5日 上午10:33 1923年,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推动下,决意改组国民党。次年1月,国民党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包括毛泽东、瞿秋白、董必武等在内的一大批中共党员不仅公开加入国民党,不少人还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中共三大后,中共中央机关暂留广州。毛泽东在陈独秀、李大钊的介绍下,开始与国民党上层人物接触,他曾陪同陈独秀、李大钊到廖仲恺家,共同商谈国民党改组事宜。此时的毛泽东虽然年轻,却已有了诸多的优良表现,如创办新民学会,主编《湘江评论》,参与领导驱逐皖系军阀、湖南督军张敬尧的斗争等。处在社会变革风口浪尖的毛泽东,也就此进入国民党上层人物的视线。 时任国民政府主席兼党中央宣传部长汪精卫 国民党组织历来涣散,这也是这个党没有凝聚力的症结所在。毛泽东和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谭平山看到了这一点,他们联名以国民党员的身份给孙中山去信,建议“在上海、广州建立强有力的执行委员会,以期合力促进党员的活动和广泛开展宣传”。信中说,“我们应联合商民、学生、农民、工人并引导他们到党的旗帜下。从人民中建立新军队用新的方法和新的友好精神捍卫 民国 ”。 毛泽东不仅关心上海和广州的国民党,而且也对湖南国民党的组织建设倾注了心力。当时,湖南只有一个国民党党员邱维震,国民党元老覃振奉命回湖南进行国民党的改组工作。毛泽东知道后专门给李维汉写了一封信,要中共湘区区委协助覃振在湖南开展工作。1923年9月,毛泽东受中共中央的委派,回湖南指导湘区区委筹建湖南国民党组织。为便于工作,国民党本部总务部副部长、中共党员林伯渠还委任他为国民党中央党部筹备员。 回到长沙,毛泽东便和夏曦一起商议筹备湖南国民党的计划。在他的指导下,长沙最先设立国民党支部,接着常德、衡阳也相继设立分支部。10月初,国民党长沙支部成立。接着,他还在宁乡、安源等地组建了国民党分部。在此基础上,他又建立了国民党湖南总支部。此时就全中国而言,湖南是国民党组织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毛泽东在湖南的工作以及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表现,很受孙中山和其他一些国民党人的赏识和注意。在选举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时,毛泽东顺利地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24年2月中旬,毛泽东到上海,不久便成为中共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国民
  大跌眼镜!蔡元培在“四一二”事变中的角色 2021年1月30日 上午10:50 蔡元培时代北大的“兼容并包”和对五四运动的坚定支持已是众所周知,却不知道,大量屠杀了中共党员的4·12政变,蔡元培先生也是坚定的支持者和谋划者、推动者。 密谋“清党” 3月21日,张静江自江西蒋介石行营到达杭州。当晚,蔡元培与邵元冲即往张所住的新新旅馆拜访,张静江向他们介绍了有关蒋介石正在策划的“反共清党计划”,说:“介石对于与共产党分离事已具决心,南京定后,即当来宁共商应付”。 3月28日,蔡元培任会议主席,和国民党右派分子吴稚晖,李石曾,古应芬在上海召开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会议。吴稚晖在会上报告了他在3月6日与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谈话经过,当时吴问陈,中国实行共产主义须若干年?陈答20年。以此为理由,吴认为“共产党员谋叛国民党”,认为“应予纠察”,提议对共产党进行弹劾。 蔡元培立即附议,并补充建议“取消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党籍”。在蔡元培主持下,吴稚晖的反共提案获得通过,并由吴拟具监察委员全体会议决议草案。这次会议上把蒋介石将要进行的“清党”活动定名为“护党救国运动”。 4月2日,再次召开国民党监察会议,当时参加国民党监察会议的代表是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古应芬、陈果夫、李宗仁、黄绍竑八人。国民党全体监察委员共有20人,以区区8位代表开会,而称为全体会议,蔡元培再任主席。 会议通过了吴稚晖草拟“请查办共产党呈文”,呈文称去年双十节湖北共产党敬告同志宣言认为“一:十年内中国国民党灭亡,中国实行列宁式共产主义”等,均引为共产党人“罪证”,所以“特将亡党卖国之逆谋十分急迫提呈本会,伏祈予公决,得咨交中央委员会非共产党委员及未附逆委员临时会讨论,可否出以非常之处置,护救非常之巨祸”。 蔡元培则继之提出了两个报告,共罗列了共产党“阻止入(国民)党”、“煽惑民众”、“扰乱后方”,“捣毁米铺”,“压迫工人”等四项内容,中共“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也作“罪证”附后。 4月8日,由蒋介石指派吴稚晖、何应钦、陈果夫等组织的上海临时政治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委员会议,蔡元培为委员之一。该会规定“得以会议方式决定上海市一切军事、政治、财政主权,并指导当地党务”。 6月20日至21日,蔡元培和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参加了蒋介石冯玉祥在徐州举行的会议。会议决定取消武汉政府,驱逐共产党,促使宁
  当事人宋希濂口述:瞿秋白被俘就义真相 2021年7月4日 下午3:41 口述:宋希濂 整理:汪东林 他是第一个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的人,他参与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的起草,他是继陈独秀之后中共第二任最高领导人,他为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过序,他与鲁迅有着深厚的友谊,“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便是鲁迅题赠他的,他就义时年仅36岁,他在狱中写下的长文《多余的话》引起时人巨大争议,也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思考。他便是瞿秋白。 瞿秋白 作家梁衡写道:“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觅渡,觅渡,渡何处》)下文是亲历者讲述瞿秋白被捕和就义详细经过的真实记录。 引子 :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罗汉岭下英勇就义。当时,宋希濂是国民党第三十六师中将师长,驻扎长汀,秋白同志就是由宋部直接审讯并奉蒋介石“就地处决,照相呈验”的命令执行枪杀的。这一事实是远在我学生时代就知道的。当我到政协工作不久初识宋希濂先生时,他儒者般的外表和风度,使我难以想象他就是执行蒋介石的手令枪杀瞿秋白的主犯。 “文革”开始前后,瞿秋白烈士曾被诬为“叛徒”。出于对拨开历史迷雾的兴趣和责任,我争取到宋希濂先生的信任和支持,几经周折终于揭开这段尘封往事,以告慰长眠地下80余载的秋白烈士。 初访宋希濂:问题与悬念 “文革”前夕,有关瞿秋白“变节”之事传出,政协直属组的召集人之一王芸生建议我作为工作人员,从了解史料出发,得便可个别与宋希濂接触一下,探个究竟。王芸生的话,对我是个鼓励,更激起了我的兴趣,不几天后我就约宋希濂先生长谈。 1966年的7月,我与宋希濂在政协机关开始了关于瞿秋白的第一次交谈。当我提出这一要求时,他起初犹豫地说,机关运动已经开始,现在谈这些往事不大方便。经我执意要求,他方才勉强答应。 “您能先谈谈瞿秋白被捕时的情况吗?”我首先发问。 宋希濂 “蒋介石对江西苏区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得逞,红军主力于1934年10月撤离苏区北上,仅留下六七千人在闽赣边境开展游击活动。蒋介石一方面调兵遣将,组织主要兵力堵截围追西去的红军主力,同时命令汤恩伯留下负责全歼赣闽残留的红军。1935年2、3月间,汤恩伯指挥数万兵力从西南往东北方向不留空隙地截追红军。众寡悬殊,红军决定化整为零,其
  前尘往事:陈炯明与孙中山决裂真相 2020年12月18日 下午4:32 陈炯明(1878年-1933年),字竞存,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人, 民国 初期一位雄踞一方叱咤风云的地方实力派,同时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 在人们的印象中,陈炯明是背叛孙中山先生的反动派,其罪证就是1922年“六一六炮轰总统府”事件,逼得孙中山最后化装逃往上海,于是,在后来的教科书上描述陈炯明都以“逆党”、“叛军”、“乱臣贼子”称之。 甚至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陈炯明是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运动的,他怎么敢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呢? 那么,当年那段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陈炯明为何会与孙中山决裂呢? 将近一百年过去了,随着史料的发现,以及意识形态的松动,陈炯明对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他与孙中山的恩怨是非,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人们才发现,这是又一位被湮没的辛亥元勋! 与近代其他大人物不同的是,陈炯明并未出过国留过学,1899年,19岁的陈炯明中秀才。1905年,慈禧太后终止科举考试后,陈炯明于次年到广州就读于广东法政学堂,1908以优等成绩毕业。 1909年11月加入同盟会。1911年4月,参加在广州举行的黄花岗起义,为敢死队第四队队长。武昌起义后,陈炯明到东江组织民军起义,11月9日广东“和平光复”后不久,任广东副都督,不久为代理都督。 陈炯明与孙中山因护法运动而开始合作,这里的法指的是孙中山于1912年3月11日实施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当年的孙中山对陈炯明的品德一直很欣赏,他曾夸赞陈炯明: “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最初被外界知晓的陈炯明与孙中山的分歧是一次选举,那是在1921年4月,两百多名议员召开非常国会,在孙中山坚持实行记名投票的要求下,表决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大纲规定了大总统的产生和权限,却没有任期,一切政务、军务、内阁任免等均由大总统一人独断,孙中山被选举为非常大总统。 但是,此举遭到陈炯明的坚决反对,他认为,依总体选举法,总统应由两院联席选出,出席议员至少要达到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举行总统选举,而此时参会的议员只有200多人,而且还要实行记名投票,这简直是在自毁法律! 陈炯明质疑道: “这和之前北方毁法,又有什么本质不同?” 在北方出现“伪政府”的情况下,在南方又建立一个“伪政府”,用一个不符合法理的“伪政府”去反对另一个同样不合法

北伐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覆灭

  北伐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覆灭 2020年10月12日 上午10:13 (一) 1928年5月,国民党北伐军抵北京,老同盟会员章太炎说:“今之拔去五色旗,宣言以党治国者,皆背叛 民国 之贼。”(《致李根源书》)。章至此以“民国遗老”自居 。 章继而大骂:“党治主义,民不聊生主义。今日中国民不堪命,蒋介石,冯玉祥尚非最大罪魁,祸首实属孙中山”,“袁世凯个人要做皇帝,他们是一党要做皇帝,这就是叛国。”(《章太炎先生年谱》)结果遭到通缉。 章太炎没说错,辛亥革命所建立的中华民国随着国民党北伐成功就完结了。国民党的中华民国,虽然名称依旧,实际是以灭掉的前一个中华民国建立的。其体制已与前一个民国大相径庭。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从1912年至1928年,历时17年。那个时期的民主程度虽比不上今天的台湾,但却是20世纪中国最民主的时期。 1912年底和1913年初,中国举行了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议员选举。中华民国参众两院议员的选举和国会的正式成立。 1913年10月6日,中国进行了第一次总统选举。以后的历任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总统都是选举产生的。    实行三权分立制度。三权分立是民主共和国的重要标志,北京政府时期建立了三权分立制度。自由政党、责任内阁、宪法等大的框架已经基本搭建完成,那时的政府已经基本实现一个“有限政府”,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度大大放松,高校、报馆、社团、工商业等都具有高度的独立性,是一个高度多元化的社会。 人民可以自由办报馆、开评论杂志、组建自由社团。所有的新思想在中国都可自由传播、自由碰撞。 随着 国民党北伐的成功,中华民国与普世民主接轨的步伐被迫终止了。 (二)        三民主义,按通行的解释,是民族,民权,民生。字眼很美好,但我们应该透过字眼,追问这些字眼的具体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来看看孙中山自己如何诠释,定义这些字眼的: “俄国革命发生於六年之前,现在已经完全成功。就是三民主义在俄国已经完全达到目的。”(《救国救民之责任在革命军》) “三民主义中的第三项是民生主义,世界上行这项主义最新的国家,只有俄国。”(《打破旧思想要用三民主义》) “俄国革命所以成功,我国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对邓泽如、林直勉等呈文的批示》) “故俄国六年前之奋斗,均为民族主义的奋斗。当时我们尚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