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民國)[編輯]
王英(1895年-1950年11月4日),號傑臣,直隷省順德府邢台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生平[編輯]
早期活動[編輯]
出生於後套一個特大地主家庭。排行第三。
18歲時,他從北京匯文中學畢業。1920年(民國9年),他在綏遠都統馬福祥手下,任都統署參議及騎兵營營長。1925年(民國14年),他任馮玉祥部五原、臨河騎兵團團長。同年秋,他任包寧護路司令兼綏遠省革命協會會長。
民國15年(1926年),他轉投奉系,任奉系第31軍軍長。後來他轉投閻錫山,任山西騎兵第4師師長。1930年(民國19年)中原大戰爆發,以山西騎兵副司令,隨騎兵司令趙承綬前往河南參戰。王英派他曾經的團長張忠元聯絡蔣介石,準備在前線率部反正。蔣介石委任王英為中央騎兵第3師師長。1930年9月張學良參戰,趙承綬退石家莊,王英請長假回天津,與晉系脫離關係。王英轉赴瀋陽,把馮閻兩軍情況匯報於張學良,幫助奉系順利占領了平津與華北。張學良資助王英返回綏西。王英於1931年正月十五抵達臨河,開始了盤踞綏西一年另三個月。
1931年夏,馮玉祥策動雷中田發動政變推翻甘肅省政府代理主席馬鴻賓,並勸誘王英從河套、蘇雨生從彬縣夾擊寧夏。1931年8月25日,「雷馬事變」爆發。至12月上旬馮玉祥慘敗告終。
1931年(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王英被蔣介石任命為察北義勇軍司令。1933年(民國22年)夏,馮玉祥在張家口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王英在馮的手下任遊撃第1路司令(察北遊撃司令)。同盟軍解體後的同年冬,王英到蘭州,被任命為甘肅省政府參議。
大漢義軍[編輯]
1935年(民國24年),王英投降日本,被梅津美治郎任命為大漢義軍司令。翌年11月,王英率大漢義軍和德穆楚克棟魯普(徳王)、李守信率領的蒙古軍聯合進攻綏遠。在綏遠省政府主席傅作義的反撃下,進攻失敗(綏遠抗戰)。
1937年(民國26年),他任綏西自治委員會委員長。1939年(民國28年)11月,他任綏西自治聯軍總司令。形式上,王英是德穆楚克棟魯普的部下,實際上卻直接接受日本軍的命令[1]。其後,他和傅作義作戰,但總體處於劣勢[1]。
日本投降後,他率軍投降傅作義,任騎兵第1集團軍總司令。其後調任第12戰區騎兵第14縱隊縱隊長。1946年(民國35年)秋,他任北平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北平行營高級參謀。此後,他任平蒲路剿共軍總司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英被人民政府逮捕。1950年5月23日,北京市人民法院因漢奸罪與反革命罪判處死刑。因為王英不服,提起上訴,但最高人民法院也維持原判。11月4日,他在北京市被槍決。終年55[2]。
參考文獻[編輯]
- 徐友春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增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李泰棻《王英罪悪史》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文史資料選輯 第15輯.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61.
- 劉壽林等 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