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绍棣(1900—1980),浙江临海人,复旦大学商科毕业,中国教育家。 1928年,任浙江省立高级商业学校校长,继任国民政府浙江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蒋介石南昌行营秘书兼设计委员,不久后奉命赴欧洲考察,回国后于1934年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主持教育厅工作。 1939年,主持筹办浙江战时大学,不久改为英士大学,兼任校务委员会主任。1946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立法委员,《东南日报》杭州分社社长。1949年,许绍棣赴台湾,于1980年病逝。 人物关系 纠错 妻子 孙多慈 中文名许绍棣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日期1900年逝世日期1980年职 业教育家出生地浙江临海信 仰三民主义 目录 1 人物简介 2 婚姻家庭 3 人物轶事 人物简介编辑 许绍棣 许绍棣 许绍棣(1900—1980),字萼如,浙江临海人。复旦大学商科毕业。1928年,任浙江省立高级商业学校(现浙江工商大学)校长,继任国民党浙江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是浙江CC派的核心人物之一。九一八事变后,任蒋介石南昌行营秘书兼设计委员,旋奉派赴欧考察,回国后于1934年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主持浙江省教育厅10余年。鉴于战时浙江各大学均内迁,1939年主持筹办浙江战时大学,不久改为英士大学,兼任校务委员会主任。他认为"教育之基础,奠自小学,而小学之良莠,端在教师,故师范专业训练,实最重要"。 在施政10多年中,以扩充师范教育为中心工作,订定第一、第二两期师范教育实施方案,划定全省师范教育区,添设省立师范学校,督促各县普设县立师范或简易师范学校,指派师范生到各县服务,并提高其待遇。奖励举办师范及职业学校。于是各县举办师范及简师之风因之大盛,全省共有54所之多。1946年离职,后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立法委员,《东南日报》杭州分社社长。1949年赴台湾,1980年病逝。 婚姻家庭编辑 许绍棣(1900—1980),浙江临海张家渡人,复旦大学商科毕业。历任浙江省立高级商业学校校长、国民党浙江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东南日报》杭州分社社长等职。1949年,许绍棣携其家眷包括孙多慈及岳丈孙养癯等去台湾,后任台湾立法委员,中央时报常务董事,1980年在台湾病故。 抗战前,许绍棣和他日本留学时期的同学郁达夫夫妇之间有着较多交往,两家之间也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抗战爆发后,郁达夫应邀工作于福建省政府,夫人王映霞则避乱于丽水。当时鳏身带着2个孩子的许绍棣也恰巧随浙江教育厅移署丽水。乱世之中,任何正常的举动往往都会受到猜忌与扭曲,因此而流言四起。最终造成了郁、许之间的矛盾以及郁达夫夫妇之间的离异。但也有资料称,许绍棣与孙多慈的结识,却正是当时王映霞的介绍。 于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同样经历了人生与情感风雨的许绍棣与孙多慈在他们交往了两年之后,终于结婚了,并生养了两个男孩,了结了夙缘,得到了不管怎么说都还算是宁静的归宿。对于孙多慈来说,徐悲鸿毕竟是她的初恋,分手又是由于外在因素,因此夙愿难谐的怅惘自是难免。1946年春,经历抗战流亡归来而稍得片刻宁静的她自然又忆及悲鸿先生。此时徐悲鸿也已与廖静文在北平正式结婚。于是在一幅红梅图轴中,孙多慈题道:“倚翠竹,总是无言;傲流水,空山自甘寂寞“的词句,流露出她当时怅惘的情怀。悲鸿先生见后,只在梅枝上补了一只没有开口的喜鹊,似乎也表示着自己对彼此之间欲说还休的无奈和对各自人生归宿的默默祝福。 王映霞和许绍棣 王映霞和许绍棣 从孙多慈婚后的经历来看,她的生活和绘画专业应该还是受到许绍棣许多的关心与照顾。当时许绍棣是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兼国立英士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婚后,深知孙多慈艺术造诣的他就把其聘为英士大学讲师,后又聘为国立杭州艺专副教授。 1947年,孙多慈在上海举办展览,1949年随许绍棣迁居台湾,1951年在台北、香港举办个展。那时的许绍棣已任台湾立法委员、成为台湾政坛中比较重要的人物了。后来,孙多慈又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当研究生,后去法国国立美术学院从事研究。回台湾后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授,并于1957年获台湾教育部美术类金像奖,后任该校艺术学院院长。 如果没有许的关照,一个柔弱女子要在那样的纷繁乱世中得到这样的成就又谈何容易。也有资料说孙多慈是温厚和婉,事亲孝,待友诚,“与之相对,如沐春阳,如饮醇醪,无人不觉她可爱。”像这样的女子,虽说与许绍棣没有很深的爱情基础,但起码应该还是维系着一份并非一般的亲情。 1947年,许绍棣与孙多慈的第二个男孩出生。为了表达他的欣喜,许绍棣自拟了五言古诗一首,遍寄了他的亲朋友好。其中就有:“……万籁正无声,欻闻龙虎吼……儿其泰来时,此乐应不朽”等句。 孙多慈自画像 孙多慈自画像 [1] 1953年9月,徐悲鸿在北京病逝。巧合的是,孙多慈恰巧在中山堂看画展中碰到了蒋碧薇,并在与蒋碧薇唯一一次谈话中得知徐悲鸿的死讯。于是,孙多慈就在家中为徐悲鸿守孝三年。虽说徐悲鸿是孙的业师,但同时却也是孙的初恋情人。许绍棣能让孙在家中为其守孝并达3年之久,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应该是极尽仁厚与宽容了。从许家临海亲戚了解到,在20世纪四十年代战火分飞的乱世中,孙多慈没有与许一起回过临海。1949年去台之后,孙多慈除了在台湾定居外,也大多在世界各地游历与讲学。1970年代初,孙多慈因患癌症3次赴美开刀治疗,最后于1975年病逝于美国洛杉矶其生平好友,号称物理女王的物理学家吴健雄家中。 虽然,孙多慈经历了那么多的情感波折,但是她却仍然是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不多且卓有成就的女画家之一。早年在随徐悲鸿学画时,她的素描就很见功夫,也有称之为国内第一名手的。1935年,因悲鸿先生的提携,中华书局为她印行《孙多慈素描集》。宗白华先生作序称之“落笔有韵,取象不惑,好像生前与造化有约,一经晤面,即能会心于体态意趣之间,不惟观察精确,更能表现有味,是真能以艺术为生命为灵魂者。”又说她“观察敏锐,笔法坚实,清新之气,扑人眉宇。” 1937年,孙多慈参加南京第二届全国美展中,作品“石子工”从创作思想到手法上都延续了徐悲鸿写实风格的影响。 与许绍棣婚后,感情生活复归平静的孙多慈游历了国外诸如意大利庞贝古城、法国巴黎等艺术之都,参观了流落异国他乡、陈列于别人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尤其是中国敦煌壁画后,受其感动与艺术感染,画风渐变。从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能见到的孙多慈油画作品来看,其早期艺术手法确实与徐悲鸿如出一辙,用笔坚实而厚重,造型准确传神。而后期作品则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她的用笔变得跳跃了,松秀而灵动,色调斑斓多姿,技法上具备了印象派对于瞬息光影变化与内心感觉的捕捉,但画幅上却依然体现了女性画家特有的性灵中的澹远宁静之美。 在台湾,孙多慈还被认为是全能的天才卓荦的画家,因为她除了油画上的造诣之外,国画的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也无不工妙,画鹅更号称台湾一绝。正如大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注重生活化的写生一样,孙多慈也将其准确的素描造型能力引入国画,开创国画写实一种新的生动的面貌。也正如宗白华所称赞的“引中画更近自然,恢复踏实的形体感”。但是,孙多慈写实中国画的风格却并没有摒弃中国画最根本的技法与精神。她的水墨线条依然是纯粹的“写”得的,精神中依然充溢着中国化的潇散诗意与高远气韵。 孙多慈去世后,晚年许绍棣默默地守着挂满四壁的孙多慈画作,孑然一身的他更觉得亲人逝去的悲哀。而去国离乡,“望故乡之渺渺”的现实也使其心境倍感凄凉。曾见其集唐人句的《乡情》:“几多人物在他乡,枕绕泉声客梦凉。白首思归归不得,海天东望夕茫茫。”及《八十感怀》诗句:“览镜白头嗟耄及,可怜归计日迟迟”,叹尽了孤身一人且归期无望的愁绪与感伤。 去世的前几天,病榻上的许绍棣还写了一首《踏莎行》(寄诸好友):“一室羁栖,孤零滋味,伤心触景情先醉,人生安乐总无方,凭栏不觉洒清泪。”然而,这一次却竟然是词未竟,人已逝。1980年,许绍棣病死台湾,死后与孙多慈的骨灰合葬在阳明山。这也最终了却了那些情海波澜的恩恩怨怨。 人物轶事编辑 许绍棣书“雪花漈” 许绍棣书“雪花漈” 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云中大漈景区(雪花漈)旁不远处的石壁上,发现许绍棣所书的“雪花漈”,楷体,每字高约20—30厘米,右侧有壬午秋三字。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作家郁达夫的妻子王映霞与许绍棣有染,许绍棣是郁达夫的好友,郁达夫忍痛说:“许君究竟是我的朋友,他奸淫了我的妻子,自然比敌寇来奸淫强的多,并且国难当前,这些个人小事,亦只能暂时搁起,要紧的,还是在为我们的民族复仇!”并作词《贺新郎》:“匈奴未灭家何恃?且由他,莺莺燕燕,私欲弥子,留取吴钩拼大敌,宝剑岂能轻试?歼小丑,自然容易。别有戴天仇恨在,国尚亡,妻妾宁非妓?先逐寇,在驱雏。”1940年3月,众友朋的劝解无效,郁达夫与王映霞正式离婚。 时值抗战期间,浙江省政府曾迁云和县城,省教育厅迁至丽水。1942年,许绍棣偕夫人孙多慈、女儿、岳父来到大漈避暑于时思寺,对大漈风光赞叹不已,题书“时思阁”和“雪花漈”。孙多慈曾作雪花漈油画一幅,离开大漈时,将画悬挂轿门,扬扬而去,成为乡民趣谈。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1) 参考资料 1. 中国临海新闻网
1927年4月12日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相关主题 ● 1927年,中国人民还是众志成城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的 (转载) ● 【腾讯历史】“联俄容共”让孙中山晚年陷入精神分裂 ● 弄了半天,原来周恩来, 朱德, 胡志明, 赵世炎, 陈公培, 吴稚晖, 张申府都是旅居海外的反政府爱民主的老将民运人士(1920年)。 ● 郭飞雄病重 高智晟声援信遭中共封杀 ●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你不知道的真相 (转载) ● Re: 北伐军确实是热血沸腾 (转载) ● 傅国涌:陈布雷之死 ● 驳adgang所谓蒋介石不抗日主义是因为北伐军实力不足一说 (转载) ● 少年邓小平的法兰西岁月 ● 林辉:金陵大学副校长文怀恩被杀的背后 ● 林辉:蔡元培、陈独秀缘何走向反共之路? ● 郭飞雄:关于五月四日举行反日入常游行的申请 ● 林辉:蔡元培、陈独秀缘何走向反共之路? ● 开个题, 小同志们要学习历史啊, 西单墙和45天安门事件是如何处理的? ● 毛泽东的巨款到哪里去了?(转贴) ● 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是已故中国革命家及中華民國國父孙中山的第二任妻子。 自中山先生过世后,民国二十九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孙中山先生尊称为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蒋介石 话题: 国民党 话题: 上海 话题: 共产党 话题: 1927 1 (共1页) i***z 发帖数: 7508 1 党史上的今天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武器, 疯狂捕杀工 人和共产党员。到4月15日,上海工人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这 就是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从民族资产阶级右翼转 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在此前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相继发生反革命大 屠杀。奉系军阀也在北京捕杀共产党员。李大钊、陈延年、赵世炎、汪寿华、萧楚女、 熊雄等先后英勇牺牲。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反革命的“国民政府”,同保持国共合 作的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