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如他從作家杉山平助那裡知道中國人缺少 激情、不懂感謝。後來他雖然知道自己在敵對狀態下接觸的不是中國人 真實自然的一面,種種討好與諂媚的舉動無非是為了求生存,然而他仍 然把中國人看做一個整體,也同意杉山平助的觀察,認為中國人意氣不 揚,少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氣概。46 一九三七年九月十四日,東史郎乘坐日本軍艦抵達大沽港口

 如他從作家杉山平助那裡知道中國人缺少 激情、不懂感謝。後來他雖然知道自己在敵對狀態下接觸的不是中國人 真實自然的一面,種種討好與諂媚的舉動無非是為了求生存,然而他仍 然把中國人看做一個整體,也同意杉山平助的觀察,認為中國人意氣不 揚,少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氣概。46 一九三七年九月十四

http://140.112.142.79/publish/pdfs/36/36.pdf

日,東史郎乘坐日本軍艦抵達大沽港口


(一)「他者」支那 十九世紀末葉日本帝國主義的崛起,主要是以鄰為壑。一八九四年, 第一次中日戰爭日本大敗清國,簽下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使日本首度 嚐到明治維新現代化的甜美果實,也更加襯托出中國的老大與落後。在 這種不對等關係中,日本軍國主義向海外取得資源、疏散本國人口壓力 的一連串行動,無不以中國為擴張對象。日本先後提出「滿洲主權未定 論」、「中國不是一個國家」、「膺懲暴戾支那」等說法,以合理化其 殖民主義。依此邏輯,從滿洲事變到蘆溝橋事變,挑起戰爭的責任不在 日本,而是因為中國敵視日本,與共產勢力勾結。在一九三七年八月十 五日,日本海軍轟炸中國首都南京的同時,日本政府發表〈帝國政府第 二次聲明〉:「日本的忍耐也已到達極限,為了懲罰中國軍隊的暴力行 一的、全世界的人民……」,中譯引自楊曉明,《欣悅的靈魂:羅曼羅蘭》(成都:四 川人民出版社,1997),276~279。 43 竹內迅著,田原、張嬿譯,《為證言的證言:一個日本記者的東史郎訴訟案實錄》,184。 44 東史郎第一次到南京謝罪時,演講均以「我就是被稱作東洋鬼子的東史郎!」作開場白, 這使他成為中國人心目中一位真正的謝罪者和懺悔者。http://news.xinhuanet.com/ (accessed 2005/7/9). 190 羅 久 蓉 為,以促使中國政府反省,如今已到了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的時候。」45 語氣在挑釁中帶有強烈的鄙夷。 東史郎日記稱「中國」為「支那」,「中國人」是「支那人」。後 來他說當時不知道這些是貶抑詞,為保持日記原貌,出版時未加更動, 但「支那」與「支那人」這兩個用語顯然已從最初不帶價值判斷的「秦」 的諧音,變成負面指涉名詞。即使東史郎說他不知道「支那」與「支那 人」代表鄙視與不屑,但他選擇的觀察位置與行動,顯示這種想法已經 深入一般日本士兵腦海,使他們很難平等對待中國以及生活在這塊土地 上的人們。中國的落後、中國人的不潔與卑劣正好加深了這種優越感, 把「膺懲暴戾支那」變成一場聖戰。 對「支那人」,東史郎從一開始便是以全稱類別觀念去理解;中國 人之於他,並非一個個鮮活的血肉之軀。一九三○年代,日本人普遍接 受中日國民性優劣不同的概念,在以偏概全的理解下,中國人只是一個 空洞的名詞,任何現象都可以中日國民性高下優劣不同來概括解釋。到 中國之前,東史郎對中國人的瞭解主要來自閱讀,到中國之後,他用親 身經驗來印證書本上的知識。如他從作家杉山平助那裡知道中國人缺少 激情、不懂感謝。後來他雖然知道自己在敵對狀態下接觸的不是中國人 真實自然的一面,種種討好與諂媚的舉動無非是為了求生存,然而他仍 然把中國人看做一個整體,也同意杉山平助的觀察,認為中國人意氣不 揚,少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氣概。46 一九三七年九月十四日,東史郎乘

一九三七年九月十四日,東史郎乘坐日本軍艦抵達大沽港口,登陸 後他對中國以及中國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骯髒,只見「骯髒的支那人」 來兜售葡萄,雖然大家都很口渴,但部隊禁止士兵向中國人購買食物, 即使沒有這項規定,東史郎也不放心吃那種「不乾不淨」的東西。翌日, 開始行軍,晚間抵達軍糧城,部隊強宿民家,東史郎對自己分隊住宿的 房屋評語也是一個髒字,他寫道:「我根本無意住在這麼髒的人家,我 倒覺得住在露天下比這還好呢。」一九四一年謄寫這段日記時,東史郎

檢視自己當時的心情說:「那時,只要是支那人家的房子,即使是算乾 淨一些的,我大概也根本沒心思去躺下來。」 相對於對「支那」的厭惡,東史郎以日軍軍容壯盛為傲。離開軍糧 城那天早上,他和他的戰鬥夥伴因為即將展開的行軍之苦,心情鬱悶, 但一想到「這是在支那農夫、支那豬和支那雞的面前」,他們就「精神 抖擻」,「在髒髒的農夫和討厭的豬以及許多飛來跑去的雞當中」,離 開了軍糧城。47不過他很快就發現骯髒是戰爭的一部分,急行軍途中, 士兵們經常一個月無法洗澡或換洗衣服。登上中國陸地不到一星期,他 已經在日記中寫道:「如果有清潔感,有潔癖,就不能成為火線上的戰 士。早晨起來要洗臉,上了廁所要洗手,有這種念頭的人是不能當火線 上的戰士的。」然而,對東史郎而言,這種骯髒不同於「支那人」的骯 髒,這是「回歸野性」的髒,代表的是勇氣和鬥志!48 從第一天起,東史郎就以敏銳的觀察力,比較中日兩國不同的風俗 習慣,包括日本和服與中國婦女服裝、洋裝的優劣、49中國與日本對待 戰死者屍體的態度,50「支那」的落後與「支那人」的審美觀等等。51在 這些觀察中,有的只是描述眼前景象,如他發現在華北養鳥非常普遍, 華南的中國人留頭髮,華北的中國人卻個個光頭。華北、華南民居式樣 構造的不同,有些則印證了關於中國落後的看法,如廁所簡陋不潔,52鑿 井而無「排水」概念,農村沒有電燈,農民用打火石和火槍,過著近乎 47 不只「支那」農夫髒,鄉下髒,天津也是一個髒得「令人嘔吐的城市」。《東史郎日記》, 16、19。 48 《東史郎日記》,34。 49 如東史郎看到在天津看到的日本婦女大都穿和服,就說「她們不穿輕率的支那服裝和洋 裝,這實在是值得頌揚的。」《東史郎日記》,20~21。 50 《東史郎日記》,34。 51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進入南京城以後,東史郎發表對南京的觀感:「我一點都 不覺得南京是現代化的都市,建築物多是粗糙的木結構。支那人的審美觀簡直是太原始 了。」《東史郎日記》,208。 52 《東史郎日記》,252~254。 192 羅 久 蓉 原始人的生活。53這一切都證明,相對於已經現代化的日本,中國是一 個落後國家,於是除了「膺懲」之外,在日本士兵眼中,這也是一場文 明與野蠻之戰。 作為一個現代化國家的國民,東史郎努力在中作為一個現代化國家的國民,東史郎努力在中國人面前,維持日本 軍人的驕傲和尊嚴,即使在掃蕩南京國際難民區軍紀蕩然情況下,也不 例外。例如,當一名被搜身的中國男子掏出一張二十元的紙幣,遞給東 史郎的時候,他立刻懷疑對方有沒有看不起自己的意思;「是要我的錢 呢,還是想用錢來收買我?他以為我們日本軍人都是見錢眼開的,和支 那士兵一樣。」想到這裡,他「啪!」的給了男子一個耳光,把錢扔到 地上,又補上一記耳光,才大踏步走出房間。即使當時日軍佔領南京城 後姦淫擄掠的惡劣行徑,早已使日本士兵在中國老百姓面前的形象滑落 至禽獸不如的地步,東史郎仍然執著於維護「正派」、「偉大」的日本 軍人形象。54 這些偏見在與中國人實際接觸過程中,一點點轉化為鄙視,也成為 施暴的藉口。如一九三七年十月中旬向南京推進時,東史郎在隆平縣一 個中國人家中值勤,吩咐男主人打點水,當看到打來的是不潔的髒水時, 他氣得給了那人一個耳光,中國夫妻倆跪在地上不停道歉,然後打來乾 淨的水。東史郎感嘆:「大概支那人就是這樣的吧。」55 一九三八年二月,他在磁縣遇見一群開口閉口都是錢的「支那人」, 毫無「戰敗國民所特有的羞惡感。只要給他們好臉色,他們就會得寸進 尺。」雖然他發現磁縣的情形有點特殊,或許是當地日軍安撫政策不當 所致,但厭惡之餘,他認為對付這些中國人,除了高壓統治,別無其他 辦法。56 一九三八年四月九日,東史郎和隊友觀看一家中國人在他們面前內 鬥不休,他們覺得有趣,故意扔些值錢的東西為餌,然後在一旁作壁上 53 《東史郎日記》,463。 54 《東史郎日記》,209。 55 《東史郎日記》,89。 56 《東史郎日記》,236~237。 一個人的戰爭記憶:解讀《東史郎日記》 193 觀。東史郎形容這家人就像「飢餓的狗互相爭吵、搏鬥」,他看不起他 們!57 以上三個例子分別發生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它們共同指向東史郎如 何透過一些特殊的個別經驗,得出適用於所有中國人通論,他將這一切 都歸諸於中國人根深柢固的「國民性」。 東史郎部隊第一次到大連時,即與一個日本居停主人討論「支那國 民性」問題。主人告訴他,中國人是一個不可信任的民族:「對支那這 個國家的國民絕不能松〔鬆〕懈大意。即使彼此的關係再親近,一旦事 關錢的問題,他們馬上就會成為敵人。」58東史郎將中國人的性格歸納 成以下幾點:自私自利、性格千變萬化、喜歡自我吹噓、不能堅守原則、 沒有骨氣、趨炎附勢,不是譁眾取寵,就是卑躬屈膝,和他們交往就像 和「幫閒者」打交道一樣,令人啼笑皆非。上述中國國民性與生俱來, 即使經過知識薰陶也無法改變。例如,他承認宋美齡是位有教養的女 士,但骨子裡認為她仍是一個中國人,教養不過給這性格罩上一層「面 紗」。59 這種本質性的論述把利己與缺乏國家觀念看成是中國人國民性的 一體兩面,儘管近代許多中國有志之士毫不諱言對此現象表示憂心,但 在從小被灌輸效忠天皇思想的日本人眼裡,這種利己思想適足以證明中 國根本缺乏作為一個現代獨立自主國家的條件,因而大可以此合理化日 本對中國的侵略與統治。基本上,國民性論述是以理論與經驗相互印 證,形成一個不斷自我強化的封閉系統,把中日文化差異歸諸於歷史、 地理、種族等因素,最終目的是為了證明日本挾其成功的現代化經驗, 有權向中國及亞洲其他地區施展領土擴張的野心。 因為鄙視「勇於內鬥、怯懦自私、骯髒不潔、沒有羞恥心、毫無國 家民族觀念」的中國人,許多日本士兵執行「膺懲暴戾支那」戰鬥計畫 57 東史郎:「我發現支那人是相當自私的利己主義者,我們看不起他們,他們是一群狗。」 《東史郎日記》,314。 58 《東史郎日記》,116~117。 59 東史郎聽說宋美齡很會宣傳,他將此歸諸於「支那」的國民性。《東史郎日記》,327~328。 194 羅 久 蓉 時,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支那佬」非人化:這些軍隊宣傳摻雜著戰地個 人體驗的印象,在日軍進行燒殺擄掠暴行時,發揮巨大作用;讓許多日 本士兵在自己與施暴對象之間,保持距離;殺中國人就和殺一條狗沒有 兩樣。東史郎在日記中歌頌生存競爭,以其為適者生存的必然法則;正 義就是力量,「唯有力量才是正義。世上一切都是弱肉強食,此外什麼 也不是,有力量才是正義。世上一切有力量者就是正義者。在這個力量 即是正義的面前,所有的善將不再是善。在力量的面前,人道不知為何 物,惡道也可成為正義。」60 在這種優勝劣敗的思想主導下,日軍在華暴行之所以一發不可收 拾,背後固然有軍事、政治、社會及文化等複雜因素,但崇尚強權與鄙 視弱者是一體的兩面,一切後果應由中國人自己來承擔。如果中國人本 來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適者生存」法則下該被淘汰的一群,日軍飄洋 過海前來「膺懲」,又何罪之有? 鄙視和仇視不同,鄙夷一個人不見得總與仇恨結合,但鄙夷卻會加 深仇恨,而憎恨敵人是戰場上存活的不二法門。61但作為日本軍國主義 教育的一部分,二者都是建立在把中國和中國人視為抽象「他者」的前 提上。為了自保,日本士兵被教導必須區分「我們」與「他們」。這裡 的「他者」可以是農民,可以是敵軍,東史郎知道對「他者」不能心存 憐憫,戰場上沒有慈悲: 我們每當宿營時,都是首先掃蕩村子,殺掉農民,然後睡覺。農民之 死可以保障我們睡眠的安全。 我們往往僅僅為了天亮之前平安地睡上三個小時而讓許多農民去 死。這也是戰場上的一大悲慘情景。62 60 《東史郎日記》,94~96。 61 東史郎對殺人這個動作曾經做過一番省思。他在日記中指出,武士道精神就是犧牲與無 我,前者是「樂於把生命獻給君主」,後者是佛教禪宗所說的輕視生命。只靠理性無法 殺人,也就是說,除有正當的理由之外,還須對於對方「有強烈的憎恨之感」。《東史



「聖戰」的教訓 ──「效忠天皇重於泰山,你們的生命輕如鴻毛。寧當護國之鬼,不受 生俘之辱!」這樣一來,更可以理直氣壯地替殺人辯解:


家興起後,逐漸與忠君思想結合,國民對天皇「不求回報的忘我忠誠」 漸具強制性。明治時代知識界還曾高談把人道主義與愛國主義結合的理 想,大正自由主義盛行時期,小學修身課尚可見「人類愛」、「人道」 等字眼。但到了昭和時代,世界主義與人道主義的想像空間已大幅壓縮, 武士道的自我超越轉化成以天皇為唯一效忠對象的忠君愛國思想,日本 人全都成了「天皇的臣民」。85 若槻泰雄檢討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

陶醉在「死亡美學」中的日 本士兵,個個無所畏懼地迎上前去擁抱死亡。86然而,在槍林彈雨中體會 「死亡美學」,果真如「剎那寂滅」的櫻花般淒美?面對生死無常,東 史郎心中不無掙扎,雖然他理智上告訴自己要把「一切乃至生命,奉獻 給親愛的祖國」,但求生意志依然強烈。雖然〈戰陣訓〉等忠義規訓全 都指向死亡,但他發現自己並不想死: 我們總是在面臨死亡的時候,越發強烈地感覺到生的寶貴和美麗, 越發對它強烈地嚮往,也越發羨慕能在山野裡四處奔跑的健康。


。武士道文化孕育出以下三種跨越生死形式: (一)自利性殺人:武士切腹,重死輕生、視生命如朝露、草芥。 (二)利他性殺人:切腹儀式中「介錯」補刀,協助武士完成超越 自我的心願。


東史郎因為有不忍「雞」之心,譴責苦力的殘忍,可是他卻吝於把 這份不忍施捨給他的敵人。大約兩週前,東史郎在潞王墳車站,親手把 一個二十歲左右中國青年的頭砍下。他在日記上記下平生第一次砍人經 過的每一個細節,包括周遭人的談話、自己的心理反應和心得:「我認 為砍人的時候,刀往前伸會砍不動。如果要說刀往前伸與刀往後拉,哪 一個更需要力氣的話,我想還是往後拉需要相當的力氣。鮮紅的血流了 出來,刀刃上只留下一道很細的血痕⋯⋯砍人的時候要果斷,必須是一 瞬間。隨著『嘿』的一聲吶喊,立即砍下去。」 這段精準無比的文字顯示東史郎明白自己正在做

他感到噁心, 但仍想到如何不損壞借來的軍刀。相砍人事件發生當天晚 上,他和隊友下山回到營地,飲酒唱歌,「酒後大醉,躺倒在地」。91噁 心是生理反應,以「何等兇殘」譴責對一隻雞的暴力卻蘊含強烈道德判 斷,讓人感到諷刺的是,前者對人,後者卻是對雞!

,其中沒有 殘暴與否的問題。如前所述,東史郎在日記中曾不止一次說中國人豬狗 不如,語氣充滿鄙夷與不屑:「用刺刀殺人比殺一只雞還容易」、「⋯⋯ 支那人的屍體還不抵一頭死豬」、「豬還可以用來飽餐一頓」、殺支那 人「不如殺一條野狗」。94 斬首事件發生後翌日凌晨,東史郎和隊友奉命偵察敵人行

隊友開始唱〈袈裟曲〉,為死者超渡時,他腦 中突然浮現年輕人頸部「石榴般的刀口」。稍後他一人唱〈袈裟曲〉, 但自稱內心十分平靜,「感覺不到任何恐怖和不安,完全是一種坦然的 心態」。95 東史郎自始至終是以一種置身事外的態度談論自己親手完成的斬首


戰爭初期引起全世界震驚的「百人斬」照片之所以能夠通過新聞檢查, 見諸報端,顯示日本軍隊在意識到外界反應不佳而禁止發佈消息之前, 這是一項被日本社會大眾接受的行為。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1927年4月12日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相关主题 ●  1927年,中国人民还是众志成城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的 (转载) ●  【腾讯历史】“联俄容共”让孙中山晚年陷入精神分裂 ●  弄了半天,原来周恩来, 朱德, 胡志明, 赵世炎, 陈公培, 吴稚晖, 张申府都是旅居海外的反政府爱民主的老将民运人士(1920年)。 ●  郭飞雄病重 高智晟声援信遭中共封杀 ●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你不知道的真相 (转载) ●  Re: 北伐军确实是热血沸腾 (转载) ●  傅国涌:陈布雷之死 ●  驳adgang所谓蒋介石不抗日主义是因为北伐军实力不足一说 (转载) ●  少年邓小平的法兰西岁月 ●  林辉:金陵大学副校长文怀恩被杀的背后 ●  林辉:蔡元培、陈独秀缘何走向反共之路? ●  郭飞雄:关于五月四日举行反日入常游行的申请 ●  林辉:蔡元培、陈独秀缘何走向反共之路? ●  开个题, 小同志们要学习历史啊, 西单墙和45天安门事件是如何处理的? ●  毛泽东的巨款到哪里去了?(转贴) ●  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是已故中国革命家及中華民國國父孙中山的第二任妻子。 自中山先生过世后,民国二十九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孙中山先生尊称为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蒋介石 话题: 国民党 话题: 上海 话题: 共产党 话题: 1927 1 (共1页) i***z 发帖数: 7508 1 党史上的今天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武器, 疯狂捕杀工 人和共产党员。到4月15日,上海工人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这 就是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从民族资产阶级右翼转 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在此前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相继发生反革命大 屠杀。奉系军阀也在北京捕杀共产党员。李大钊、陈延年、赵世炎、汪寿华、萧楚女、 熊雄等先后英勇牺牲。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反革命的“国民政府”,同保持国共合 作的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 **********************...
汉年功高深知内情而蒙冤至死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370601.html (一)王明《中共50年》中的记载            王明(陈绍禹)于 1974年在莫斯科出版《中共50年》,该书对潘汉年会见汪精卫的事有如下一段报道: 「在1940年10月的一个夜里,我在延安和毛泽东有如下一段谈话:     他(注:毛泽东)说: 『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建议成立英美法苏反对德意日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事态的发展证明这是错误的。 应当做的事不是去搞什么英美法苏联盟,而应搞德意日苏的联盟。 』     我(注:王明)问:『为什么?』         他回答说:『- - -这你可能说我是主张亲法西斯路线的,不是吗?这我不怕。 至于中国应当建立同日本人和汪精卫的统一战线,以反对蒋介石,而不应当建立你所建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以你也错了。 』     他就这样似请求非请求地,终于在《新中华报》上发表了他这篇文章。-     至于对内政策,毛泽东事先不让党中央政治局知道,私自通过中共中央军委电台,   命令新四军政委饶漱石以他的名义派出代表与日军代表和汪精卫谈判共同反蒋的问题, - - -蒋介石的情报机关当时利用毛泽东与日军代表和汪精卫相勾结的事实为武器进行反攻宣传。- - - (三) 会见之后,国民党的消息与反应      当潘汉年与汪精卫会面时,   国民党军统戴笠手下打入汪伪政权的鲍文沛与潘打了个照面。 鲍文沛事后立即呈报戴笠与蒋介石。 他们非常重视这个事情,密切观察中共的动向,同时在报纸登出这个消息,攻击中共勾结日本,破坏抗战。 但中共中央立即否认潘与汪会见之事! (四)会见之后,中共内部的消息及措施      当潘汉年与汪精卫会谈后,   中共潜伏在汪伪政权的地下工作人员也获得此消息,十分诧异。 于是立即呈报中共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刘长胜,刘则立即呈报时任华中局...

差4天活埋仲勋同志的朱理治儿子朱佳木

  差4天活埋仲勋同志的朱理治儿子朱佳木 朱理治 (1907年7月25日—1978年4月9日),原名 朱銘勛 , 江蘇省 南通縣 余西鎮 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治人物。曾任中共陝甘晉 省委書記 , 交通部 副部長, 計劃委員會 副主任, 河北省革命委員會 副主任等職。 生平 [ 編輯 ] 生於南通 余西鎮 中醫世家。小學就讀於通州師範第一附小。1922年考入江蘇省立第七中學。1926年,讀完高二後考入 清華大學 經濟系。1927年4月經同室同學 余冠英 介紹加入共產黨。 四一二事件 後,出任清華大學黨支部書記。1927年10月任北平西郊區委書記。1928年初任北平市臨時工委書記。 [1] 1928年在南通被捕。1930年4月釋放。1930年7月前往上海與江蘇省委取得聯繫。1931年7月調團中央工作,任團中央宣傳部秘書兼團中央訓練班教員、 中央文委 中國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 黨團成員。 九一八事變 後,代表團中央出任上海市反日救國會領導工作。1932年2月與5月,兩次去廈門和福州巡視。1932年7月任共青團江蘇團省委組織部長。1934年3月調河北省委( 北方局 )工作,任省委組織部長、代理省委書記。 1935年3月 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 孔原 通知朱理治去陝北工作。朱理治5月初動身,7月初到達陝北 永坪鎮 。不久,接到 北方局 來信,要他以北方局代表的名義工作。 上海中央局 的 聶鴻鈞 到陝北後,成立中央局和北方局代表團,朱理治任代表團書記。1935年9月中旬, 紅二十五軍 長徵到達陝北。1935年9月21日, 中共陝甘晉省委 在陝北永坪鎮成立,朱理治任省委書記。 西安事變 前後,任中共中央駐東北軍特派員。抗戰爆發後,先後任河南省委書記, 中原局 代理書記,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政委。在陝甘寧邊區遭受經濟封鎖時,1941年3月5日任弼時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名朱理治任 陝甘寧邊區銀行 行長並獲得通過,至1943年1月15日(西北局高幹會議結束的次日)被正式免職;實際到1942年9月就已經被免職,此後至1943年3月輔助 黃亞光 工作。1943年3月調 中央黨校 學習。 在國民黨大舉進攻東北解放區時,他任 東北局 駐北朝鮮全權代表。 遼瀋戰役 前夕,他任 東北軍區 後勤部副部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擔任過 中財委 物資局長, 中央交通部 副部長, 中央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