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Disambig gray.svg 關於與「王永泉」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王永泉 (演員)」。 王永泉 王永泉(1880年-1942年)[1],字伯川,亦百川,直隸省天津府天津縣人,祖籍江蘇省,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生平 1902年(光緒28年),王永泉赴日本留學,先後入成城學校、陸軍士官學校第4期工兵科。[2]畢業歸國後,任陸軍第八鎮工兵營管帶。中華民國成立後,歷任北洋政府陸軍部工兵技正、湖南都督署參謀長。1917年(民國6年),任奉天陸軍司令部副官長兼補充旅旅長。1918年(民國7年),任第24混成旅旅長,移駐福建省。[3][4] 1922年(民國11年)10月,王永泉同皖系的徐樹錚在福建成立建國軍政制置府,王永泉自稱福建總撫兼省長。此後王永泉、徐樹錚統治福建省,直到制置府廢止。1923年(民國12年)3月,直系的孫傳芳任福建督理,王永泉改任福建軍務幫辦。1923年4月,兼任建安護軍使。5月,建安護軍使被撤銷,改任興泉護軍使。1923年被北京政府授予溥威將軍稱號。1924年(民國13年)3月,在同孫傳芳的權力鬥爭中敗北,王永泉被迫下野,逃亡上海入住法租界善鍾路87號。[3][4] 1937年(民國26年)12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王永泉參加,任治安部次長,輔佐部長齊燮元。[4]1940年(民國29年)3月,臨時政府同汪精衛政權合流後,王永泉從政界、軍界退出。[5]1942年(民國31年),王永泉在北京特別市病逝。享年63歲。[3] 注釋 徐主編(2007)、85頁作生於1880年。東亜問題調査會編(1941)、10頁作「1876年生」。 東亜問題調査會編(1941)、10頁作此。徐主編(2007)、85頁作「第3期工兵科」。 徐主編(2007)、85頁。 東亜問題調査會編(1941)、10頁。 東亜問題調査會編(1941)、10頁作王永泉任華北政務委員會治安總署署長。但是,劉主編(1995)、1056頁作汪精衛政權成立時的治安總署署長為杜錫鈞。本條目依照後者之說。 參考文獻 徐友春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劉壽林等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東亜問題調査會. 最新支那要人伝. 朝日新聞社. 1941. [顯示]閱論編 福建行政長官(1912年至今) 分類:1880年出生1942年逝世王姓江蘇人天津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校友陸軍第八鎮將領東北軍將領皖軍將領建安護軍使興泉護軍使與大日本帝國合作的中國人北洋將軍府冠字將軍陸軍工兵科舉人
汉年功高深知内情而蒙冤至死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370601.html (一)王明《中共50年》中的记载 王明(陈绍禹)于 1974年在莫斯科出版《中共50年》,该书对潘汉年会见汪精卫的事有如下一段报道: 「在1940年10月的一个夜里,我在延安和毛泽东有如下一段谈话: 他(注:毛泽东)说: 『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建议成立英美法苏反对德意日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事态的发展证明这是错误的。 应当做的事不是去搞什么英美法苏联盟,而应搞德意日苏的联盟。 』 我(注:王明)问:『为什么?』 他回答说:『- - -这你可能说我是主张亲法西斯路线的,不是吗?这我不怕。 至于中国应当建立同日本人和汪精卫的统一战线,以反对蒋介石,而不应当建立你所建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以你也错了。 』 他就这样似请求非请求地,终于在《新中华报》上发表了他这篇文章。- 至于对内政策,毛泽东事先不让党中央政治局知道,私自通过中共中央军委电台, 命令新四军政委饶漱石以他的名义派出代表与日军代表和汪精卫谈判共同反蒋的问题, - - -蒋介石的情报机关当时利用毛泽东与日军代表和汪精卫相勾结的事实为武器进行反攻宣传。- - - (三) 会见之后,国民党的消息与反应 当潘汉年与汪精卫会面时, 国民党军统戴笠手下打入汪伪政权的鲍文沛与潘打了个照面。 鲍文沛事后立即呈报戴笠与蒋介石。 他们非常重视这个事情,密切观察中共的动向,同时在报纸登出这个消息,攻击中共勾结日本,破坏抗战。 但中共中央立即否认潘与汪会见之事! (四)会见之后,中共内部的消息及措施 当潘汉年与汪精卫会谈后, 中共潜伏在汪伪政权的地下工作人员也获得此消息,十分诧异。 于是立即呈报中共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刘长胜,刘则立即呈报时任华中局...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