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1926年1月15日,蒋介石提出辞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职务 何应钦 第三任军长刘峙 师长罗列 军长陈鞠旅

1926年1月15日,蒋介石提出辞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职务 日期:2017-03-01 16:11:00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网 作者:贾晓明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926年1月15日,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以“专心致力于军校事业,一心办学”为理由,向军事委员会提出辞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职务的呈文,5天后得到批准。   国民革命军第1军源自黄埔军校教导团,是国民党第一个成建制的正规部队,有“天下第一军”之称(其中包括“天下第一师”和“天下第一旅”);因其是蒋介石的“起家血本”,大批蒋介石的心腹爱将都在其中任过职。多年来,蒋介石特别注意培养该军对自己的忠诚,在很多人看来,甚至达到 “忽视能力、只看忠心”的地步。该军绝大部分将领对于蒋介石的忠诚可以用“愚忠”来形容,第1军也因此被称为“蒋介石的御林军”。该军在北伐战争、十年内战以及抗战初期取得过一定战绩,特别是在1938年淞沪会战中大部分官兵壮烈殉国,体现出第1军对国家的高度忠诚。但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第1军战斗力大幅下降,到了后来根本不被解放军列入国军五大主力,其“天下第一军”的头衔还差点被孙立人的新1军抢走。难怪有人指出:第一军的“天下第一”称号来源于这支部队对于蒋介石的忠诚度,和战斗力无关。   剥夺不忠诚者的兵权   1926年1月蒋介石辞去第1军军长职务后,由何应钦接任军长。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师参加北伐,其余部队留驻广东。1926年9月,何应钦率第1军所余各部北伐攻闽,此后又参加了江西、江浙的战斗,在占领南京后,向山东挺进。1927年7月下旬,北洋军反攻,占领徐州,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亲自组织反攻失败,北伐军撤回苏南。   徐州战败后,武汉国民政府准备派兵讨伐南京蒋介石的消息传来,而南京方面的李宗仁、白崇禧和蒋介石貌合神离,使蒋介石受到很大打击。而此时掌握第1军兵权的何应钦虽然一直听命于蒋介石,但也不满蒋介石的专横跋扈,在“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曾密令何应钦相机将白崇禧部缴械,何应钦竟没有执行密令。蒋介石于是怀疑何应钦和李宗仁、白崇禧勾结。   在此形势下,蒋介石为了考察何应钦的忠诚度,于8月11日在南京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议上提出下野。李宗仁、白崇禧表示赞同,蒋介石本来希望何应钦带头挽留,但何应钦却说他同意李、白的意见,让蒋介石深感失望,于是以退为进,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务。   蒋介石下野后,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坐镇南京。何应钦率领第1军取得龙潭大捷、击溃北洋军主力后,将庞大的第1军所部编为第1、第9、第32三个军,由刘峙、顾祝同、钱大钧分任各军军长,由何应钦任第1路军总指挥,继续北伐。其间,李宗仁、白崇禧提出用蒋介石命令黄埔同学会招募的7个新兵团补充部队,何应钦立刻答应,但被蒋介石派人阻止。   正当何应钦踌躇满志之时,蒋介石准备复职了。12月,当冯玉祥、阎锡山发出拥戴蒋介石复职的电报时,何应钦竟说他不喜欢蒋介石“那一套独裁专制的作风”,在别人的一再劝说下,不得已发出拥蒋复职的通电。   蒋介石于1928年1月复任北伐军总司令后,于2月9日悄然到达徐州,在何应钦出城打猎时,宣布调何应钦为总司令部参谋长,还让人告诉何应钦说:“没有我蒋中正,决不会有何应钦。”   措手不及的何应钦只好请辞第1路军总指挥,蒋介石立即接受辞呈,命何应钦“养病”休假两个月,将原第1路军改编为第1集团军,自己兼第1集团军总司令,并说“待我将部队整理就绪,仍然请你回来统率”。何应钦从此失宠,蒋介石也没有履行诺言。   第1军军长中的对蒋忠诚楷模   何应钦以后,对自己忠诚与否更成为蒋介石选择第1军军官的第一标准。其中,第三任军长刘峙可谓把“忠诚”发挥到极致。   1928年4月5日,国民革命军在南京誓师北伐。刘峙统领第1集团军中的第1军团,同时兼任第1军军长。此后刘峙在北伐及中原大战时皆有胜果,名列蒋系“五虎将”“八大金刚”。但大部分人对他的指挥能力并不看好,连何应钦都叫他“福将”。刘峙在国军将领中的口碑相当差,他有个绰号叫“长腿将军”,意思是打仗时善于逃跑。抗战期间,刘峙只打了两仗:第一年的平汉线作战和最后一年的鄂西北会战,前者惨败,后者惨胜。抗战以后,他又只打了两仗:第一年的中原之战和最后一年的淮海战役,不过结果刚好掉了个头,前者惨胜,后者惨败,把蒋介石几十万精兵输个精光。   刘峙虽屡战屡败,始终得到蒋介石信任,究其原因,人们认为这是因为他对蒋处处表现忠诚,从不和“校长”唱反调,遇到事情从不自己做主,都要向上级特别是蒋介石请示。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校长命令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蒋介石曾告诉宋美龄:“刘打仗是不行,可你说将领中还有谁比刘更听话?”1938年,蒋介石决定在开封召开军事会议,刘峙召集幕僚商议如何布置警戒。一位幕僚建议发假警报,让市民都进入防空洞,以便彻底做到清场。蒋介石座机来临前,刘峙拉响空袭警报,大街小巷真的空无一人。但刘峙却忘记通知防空部队。结果白崇禧、蒋介石的座机降落时遭到射击。蒋介石降落后,看到是“忠诚”的刘峙在指挥,竟只说了声“糊涂”就不再追究。   刘峙还有“刘婆婆”的称号,因其性格宽厚,对上下级都尽量拉拢。北伐前夕,时任营长的刘峙曾被蒋介石错骂但不吭声,该营军官都叫他“菜包子”。有一次,全营集合完毕,见他来了,一位官长说,“菜包子”来啦。他听到后,只是集合官长讲话说:“看到官长来了,还说‘菜包子’,这是什么话嘛。”   连大炮都要说成“蒋先生”的“天下第一旅”被歼灭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胡宗南率领第1军驻防关中。他一面补充队伍,一面效仿蒋介石,不断训话、检阅、开会,举办“中央军校第七分校”以及各种培训班,除大力宣扬效忠蒋介石外,还强调军官要效忠于他。   抗战胜利后,第1军于1945年10月回驻陕西华县,后被缩编成整编第1师,师长罗列(黄埔4期);原来的第1师则缩编成第1旅,号称“天下第一旅”,下辖两团,旅长黄正诚。   随着国共内战的开启,在1946年8月中旬的同蒲战役中,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黄埔1期)部攻占赵城、洪洞、灵石等城,重创了国军阎锡山部。胡宗南下令整编第1师师长罗列率部由陕西调到山西运城,沿同蒲路北上临汾,重新打通同蒲路。   陈赓准备在临汾、浮山之间消灭国军“天下第一旅”。9月22日,第1旅第2团沿临浮公路东进,其报话机通话内容已经全部被解放军侦听。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即集中第11、第13旅主力突然包围进至临汾、浮山间官雀村的国军第1旅第2团,并于当夜歼其部。23日,国军第1旅旅部率第1团由临汾东援。解放军第4纵队第13旅阻击援军,第10旅将国军第1旅旅部及第1团包围于陈堰村。当日黄昏,第4纵队主力和第24旅对官雀、陈堰两地守军发起总攻,“天下第一旅”的忠诚度和名气显然无法与战斗力划等号,经一夜激战,至24日晨,“天下第一旅”被全歼,黄正诚被俘。   陈赓在侦听报话机旁,曾听到“天下第一旅”在通话中谈及“把蒋先生藏到窑洞里”之类的话,以为“天下第一旅”中有蒋纬国在。战斗结束后经审讯俘虏才明白,“天下第一旅”的官兵竟然把大炮也称作“蒋先生”。后来解放军的确找到了“天下第一旅”旅部附近的四门美式山炮。   “天下第一旅”的被歼,使胡宗南伤心万分。他亲自飞至临汾,对师长罗列大加训斥。10月3日,在山西运城重建了整编第1旅。1947年3月,新编整编第1旅参加了进攻延安战役。3月19日拂晓,在胡宗南的严令下,其他部队不得不让道,让第1旅最先进入延安,以示它没有被歼灭,并宣传说“前锋部队只差400米之遥,没追到毛先生”。   第1军放弃对蒋忠诚的时刻   1949年5月首都南京丢失后,国军统帅部对于战局已经回天乏力,西北国军也被迫放弃西安退守汉中,继又被迫退入四川。1949年11月,随着解放军日益向四川逼近,第1军余部奉命紧急东援重庆。第1军到达重庆时,解放军已进逼重庆郊区。为稳定人心,蒋介石特令第1军武装整队穿过重庆市区,让市民们看见“武器精良,士兵皆系青年子弟,精神奕奕,而服装整齐,军容甚盛……”   此时第1军经多次整补,新兵大增,全无实地作战经验,重武器在崎岖山路之地无法架设。在重庆激战4天,第1军损失惨重,第167师师长赵仁和一位团长战死,营、连、排长死伤六七成,根本阻挡不住解放军的凌厉攻势。   由于一部分国军指挥者早有起义之心,对于第1军所需汽车始终迟迟不拨,军长陈鞠旅无奈只得将已有汽车拨给78师先行出发,命令第167师徒步前进,第1师最后行动,向成都撤退。11月30日,解放军攻入重庆市区,蒋介石从白市驿机场乘专机飞往成都。12月初,第1军余部也逃至成都。   12月22日,第1军军长陈鞠旅奉命向南突围。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终于在26日推进到邛崃地区。这个时候第1师已经被打散,第78师残破不全,第167师前后两任师长阵亡。又加上长途跋涉,军心涣散,对蒋介石的忠诚早已荡然无存。陈鞠旅向大家征求意见时发现,多数将领都希望起义投诚。他听从了曾被解放军俘虏过一年的代参谋长乔治的意见,命令第1军残部放下武器,接受解放军整编。   1950年4月,退守西昌的第1军最后部分——第1师第2团朱光祖部被解放军联合当地民众全部消灭,只有陈鞠旅的前任军长罗列化妆成乞丐逃出,经过一年的流浪,辗转到达广东,在1951年先至香港,最终去了台湾。 羅列 (軍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Antistub.svg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5年2月11日) 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Tango-nosources.svg 此條目或其章節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 (2015年2月11日) 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羅列 出生 1907年2月28日 大清福建省汀州府長汀縣 逝世 1976年9月8日(69歲) 臺灣臺北市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效命 中華民國陸軍 服役年份 1935年-1970年 軍階 Taiwan-army-OF-9a.svg 二級上將 統率 陸軍總司令 參與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國共內戰 其他工作 中國磷業公司董事長 臺灣機械公司董事長 羅列(1907年2月28日-1976年9月8日),字冷梅,中華民國二級上將,福建長汀人,為黃埔軍官學校第四期畢業生,曾擔任過陸軍總司令,離開軍隊後曾擔任過總統府國策顧問、中國磷業公司董事長、臺灣機械公司董事長[1]。 生平 羅列於1926年畢業於黃埔軍官學校,後於1935年從陸軍大學畢業,之後在1937年擔任陸軍第一軍少將參謀長,1941年負責管理軍校第八分校,1945年升任陸軍第一軍軍長,並晉升為中將,1949年擔任西安綏靖公署副主任兼參謀長[1]。 國民政府遷臺後,他在1950年來到西昌,於西南軍政長官胡宗南奉令前往臺灣後代行指揮權責。3月12日西昌戰役打響,3月27日解放軍攻占西昌,羅列未能乘坐胡宗南的飛機逃往台灣,故傳出他陣亡的消息,遂一度入祀忠烈祠[1]。4月,羅列殘部進入彝區被襲擊,在深山化裝,避開解放軍搜查,在中國青年黨四川黨部協助下,潛回成都,經漢口乘火車抵香港,再於1951年抵達臺灣,後於1955年升任副參謀總長,並前往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大學特別班深造,隔年調任陸軍第一軍團司令,之後於1959年升任陸軍總司令且晉級為陸軍二級上將[1]。國光計畫中當時陸軍總司令羅列上將跟總統蔣中正直言陸軍戰力根本還沒準備好,結果下場是被蔣中正逐漸疏遠,最後調到中國磷業公司(化肥)當董事長。 1961年調任國防部聯合作戰研究督察委員會主任委員,隔年又出掌三軍聯合大學,之後在1970年調任總統府戰略顧問,不久即退伍備役,總統府改聘為國策顧問[1]。在1972年擔任中國磷業公司董事長,1973年轉任臺灣機械公司董事長[1]。 參考資料 《臺灣歷史辭典》. 臺北市: 遠流. 2004-05-18: 1331頁. ISBN 957-01-7430-7. [顯示]閱論編 中華民國陸軍司令 分類:1907年出生1976年逝世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中華民國參謀本部人物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國防大學校友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中華民國總統府戰略顧問中華民國企業家台灣戰後福建移民黃埔軍校第四期長汀人客家裔臺灣人羅姓 罗列(1907.10.21-1976.9.8),号岭梅,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福建长汀人(现福建连城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赴美国学习。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十七军团、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四集团军参谋长、第四十八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47年曾进犯延安。后任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参谋长、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参谋长。 [4] 中文名罗列别 名岭梅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日期1907年逝世日期1976年毕业院校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职 业军人出生地福建省连城县罗坊乡上罗村信 仰三民主义 目录 1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编辑 语音 民国13年(1924)入广东省立高等师范学校就读,后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 1928年10月黄埔军校毕业后,留校任少尉排长。北伐中,曾充任东征军党代表。 1932年考入陆军大学。 罗列 罗列 1935年毕业后,复入该校兵学研究院学习,结业后任兵学教官。 1937年调任第一军少将参谋长。 民国28年调任第三十四集团军参谋长,旋调任第四十八师少将师长。 1945年2月晋升陆军少将. 1945年6月升胡宗南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晋阶中将,时年35岁, 1946年4月任整编1师中将师长。 1948年9月22日晋升陆军中将. [2] 1949年任“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参谋长,年底败退至重庆、成都。 1950年退至西昌,任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参谋长,拟死守西昌。 1951年赴台湾,任台湾台湾防务部门中将参谋。 1955年提任副参谋总长,其间曾赴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大学特别班学习, 1956年调任第一军团司令官。 1959年调升陆军总司令,晋陆军二级上将。 [3] 1976年9月8日卒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终年69岁。 [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罗列 罗列(1) 参考资料 1. 黄埔军校第四期罗列 - 福建黄埔将帅 .抗日战争纪念网[引用日期2021-04-03] 2. 蒋介石批示过的四份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引用日期2021-04-03] 3. 台湾“陆军总司令部” .中国台湾网[引用日期2021-04-03] 4. 华北军区主力师及其著名少将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2021-04-03]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1927粤军与南昌起义

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程潜 第1方面军总指挥 唐生智 四军一些高级军官如陈可钰 北伐3军副军长12师师长,率10师师长陈铭枢 12师师长张发奎 团长叶挺 、薛岳等人的反对 第2方面军总指挥 张发奎 参谋长 政治部主任郭沫若 秘书长:高语罕 第4军军长黄琪翔 参谋长叶剑英 政治部主任廖乾吾 12师长:缪培南 李汉魂 26师长徐志锐 第11军军长 朱晖日 副军长兼24师师长叶挺 25师 703团团长周士第 连长林彪 26师未起义 蔡廷锴蒋光鼐 81后11军军长叶 党代表聂荣 第20军军长贺龙 81后党代表廖乾吾 81后9军副军长朱德,党代表朱克靖 吉安 新编2师师长叶剑英,去4军军部,北伐河南回来后,什编第2方面军后,得任4军参谋长。 张发奎闻变,亲率十一军军长朱晖日乘火车由九江至马回岭,企图阻止二十五师参加暴动。不料该师七十三团团长周士第已率部起义,正在向南昌开进途中。与张发奎等相遇,将其卫队全部缴械。张发奎和朱晖日狼狈不堪,只好步行返回九江。 第3军军长朱培德 围剿军 广州政治分会主席 李济深 第8路军总指挥(粤桂及中央军) 广西省主席 15军军长黄绍竑 前敌总指挥 桂军师长 吕焕炎 第8路:战后黄艄公担任总指挥 11师长:陈济棠东路粤军总指挥 新编第2师长:薛岳+2团张瑞贵补充团广西人张飞 +香翰屏团 师长:许景唐 中央军 33军长钱大钧 桂系师长黄旭初 第5军军长徐福林 张发奎决定全力以赴,任命黄琪翔为前敌总指挥,率第四军主力第十二师缪耀南、第二十六师许志锐部开赴西江肇庆、梧州一带,进击黄绍■;其余主力部队也都悉数开赴广州外围,以防进犯之敌。广州城防务由叶剑英负责。这样,广州城内,敌人非常空虚,只剩下教导团、警卫团和其他少数部队,一时成了“不设防的城市”,这就给广州起义造成了极好的时机。 1927南昌暴动 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19/08/01/901000.html 1927年后,宁汉沪合流,张发奎图谋广东,叶挺叶剑英广州起义 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19/08/13/903453.html 19279潮州,汤坑 三河坝 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19/08/05/901311.html   叶...
汉年功高深知内情而蒙冤至死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370601.html (一)王明《中共50年》中的记载            王明(陈绍禹)于 1974年在莫斯科出版《中共50年》,该书对潘汉年会见汪精卫的事有如下一段报道: 「在1940年10月的一个夜里,我在延安和毛泽东有如下一段谈话:     他(注:毛泽东)说: 『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建议成立英美法苏反对德意日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事态的发展证明这是错误的。 应当做的事不是去搞什么英美法苏联盟,而应搞德意日苏的联盟。 』     我(注:王明)问:『为什么?』         他回答说:『- - -这你可能说我是主张亲法西斯路线的,不是吗?这我不怕。 至于中国应当建立同日本人和汪精卫的统一战线,以反对蒋介石,而不应当建立你所建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以你也错了。 』     他就这样似请求非请求地,终于在《新中华报》上发表了他这篇文章。-     至于对内政策,毛泽东事先不让党中央政治局知道,私自通过中共中央军委电台,   命令新四军政委饶漱石以他的名义派出代表与日军代表和汪精卫谈判共同反蒋的问题, - - -蒋介石的情报机关当时利用毛泽东与日军代表和汪精卫相勾结的事实为武器进行反攻宣传。- - - (三) 会见之后,国民党的消息与反应      当潘汉年与汪精卫会面时,   国民党军统戴笠手下打入汪伪政权的鲍文沛与潘打了个照面。 鲍文沛事后立即呈报戴笠与蒋介石。 他们非常重视这个事情,密切观察中共的动向,同时在报纸登出这个消息,攻击中共勾结日本,破坏抗战。 但中共中央立即否认潘与汪会见之事! (四)会见之后,中共内部的消息及措施      当潘汉年与汪精卫会谈后,   中共潜伏在汪伪政权的地下工作人员也获得此消息,十分诧异。 于是立即呈报中共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刘长胜,刘则立即呈报时任华中局...
  揭秘:孙中山临终写了3份遗嘱 都是写给谁的 相关主题 ●  宋庆龄晚年回忆:与孙中山结婚并非因为爱上他 ●  人大代表专门骑车上两会被疑作秀 回应是租的(图) ●  大多伦多商团明年5月访华 五大市长有谁同行 ●  男子穿迷彩服开假军车售假军靴:手一撕就破 ●  廖仲恺嫡孙:家中已三代人居要职 望儿孙勿从政 ●  保守党推迟复会打经济牌 叶礼庭斥其为讲笑话 ●  浙江80后老板买十台玛莎拉蒂奖励员工 ●  从经济刺激返回预算控制 联邦内阁改组十人易位 ●  黄飞鸿与十三姨的真实照片!真正的黄飞鸿长这样 ●  史海:孙中山原配夫人的人生 在澳门终老(图) ●  北京中轴线偏移之谜:并非正南正北 指向元上都(组图) ●  台舆论争议孙中山传记片 到底是"人"还是"神" ●  北京将打通完整中轴线 铛铛车有望开到永定门(图) ●  台学者呼吁设立“孙中山和平奖”争取话语权(图) ●  一家三口为上访在京流浪20年 每天到信访局登记 ●  盘点孙中山家族后人:多居海外低调平静生活(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孙中山 话题: 商团 话题: 国民党 话题: 广州 话题: 陈廉伯 1 (共1页) o***s 发帖数: 42149 1 孙中山的病情日趋恶化,国民党人商议预备遗嘱,由汪精卫、鲍罗廷、陈友仁起草和记录的遗嘱共有三个:《总理遗嘱》《致苏联遗书》和《家事遗嘱》。 1937年9月,毛泽东在《国共合作后的迫切任务》中指出:“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是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这一切正得益于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得益于孙中山重新阐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最后的政治遗产,也是“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胜利的革命的旗帜”。 孙中山欢迎俄国人对中国人的帮助 十月革命胜利后,孙中山虽然仍在寻求日、德、英和美国的援助,但是,列宁和苏维埃已引起他极大的兴趣。早在1918年夏,孙中山便以党的名义致电列宁说,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俄国存在八个月之久,这个事实给了东方人民以希望,一个类似的新的制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