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海明威1941年在广东】


【海明威1941年在广东】
抗戰時期,余漢謀先後任第四路軍總司令、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主要是出於余漢謀等人的主動引進和吸納,部隊里有不少中共黨員在其中工作。
1941年初,海明威妻子瑪莎(Martha Gellhorn,1908-1998)受《礦工》雜誌派遣,要去遠東採訪,

张彭春受国民政府征召,前往西方国家宣传抗日,争取外援。正是通过张彭春等人的介绍,西方民众第一次了解到了日军的残忍,特别是其犯下的罄竹难书的“南京大屠杀”罪行。
1939年,张彭春在美国成立“不参加日本侵略委员会”,成功游说美国促使其通过了《对日经济制裁案》。

1940年起,正式擔任國民政府外交官,先後過擔任駐土耳其公使、駐智利公使。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生效,张彭春在联合国创立伊始,就参与旧金山会议。1946年1月,作为中国的四位代表之一,出席联合国大会第一届会议,任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任代表(大使衔),并提出创办“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
1947年1月,在纽约成功湖,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召开人权委员会第一届会议。人权委员会设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人,主席由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Anna Eleanor Roosevelt,1884年11月11日-1962年11月7日)担任,副主席是张彭春。 https://t.co/ttNfhXvTTc

【起草《人权宣言》】
起草委员会中,黎巴嫩代表查尔斯·马立克(Charles Malik)是位基督徒,有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的张彭春,精通中国哲学的哥大哲学博士。一个代表西方思想,一个代表东方思想,简直是针尖对麦芒,也可谓是旗鼓相当。查尔斯·马立克希望《宣言》建立在对上帝的信仰基础之上。

张彭春则认为人权宣言不应该过分西方化,他用“良心”这一概念,替代并阻止了一些国家代表要求在《宣言》写进“上帝”和“自然法”的主张。
罗斯福夫人回忆道:“张博士是一个多元主义者,并以引人入胜的方式提出了一个命题,即有超过一种类型的终极现实的存在。

马立克认为:张彭春不是中国共产党人,但他们的“立场差距不大”,“总体来说,即便中国共产党当时在联合国大会代表中国,它也会和张彭春先生持相同的立场”。张彭春所坚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不管他是作为国民政府的代表,还是其他人作为共产党的代表,参与起草《世界人权宣言》的结果都会是一样的。

张彭春拥有芝加哥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芝加哥艺术学院 (Chicago Art Institute)、夏威夷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 、和哥伦比亚大学的交流教授头衔。

1952年初退休。1957年7月19日因心臟病發作逝世於美國新澤西州,終年65歲。

1935年12月北平的一二九运动的檄文,就是刊登在《怒吼吧》发刊号上的清华学生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 “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句“一二·九”运动中的名言,正是出自此文。 https://t.co/7bgEMCcp4l

当时的《清华周刊》总编辑、清华地下党支部书记、中文系1932级学生蒋南翔回忆,1935年12月初,在北平市委工作的地下党员、清华研究院外文部1934级研究生何凤元从城里回来,要他起草一篇游行宣言。
他便独自躲到清华学堂地下室的印刷车间,花了几天时间,写完《告全国民众书》。https://t.co/gKXyyoHRfR
1935年12月9日,北平十多所学校的学生们走上街头请愿示威,《告全国民众书》在队伍中广为散发,还张贴在大街小巷。12月10日,又在清华学生自治会救国委员会编印的《怒吼吧》第一期发表。

海明威於是順便接下《午報》到中國抗戰咨情分析調查的工作,夫妻雙雙以戰地記者的身份,不遠萬里,奔赴中國。
廣州和珠三角1938年秋就已被日軍占領。此時距第二次粵北會戰結束了半年左右。日軍和余漢謀部相持在廣州以北的從化一線。
於是,韶關成了海明威夫婦采訪中國抗日战争的首站。 https://t.co/WiuHTsOrLc

1941年3月25日,一架來自香港的小型民航客機降落在南雄機場。海明威夫婦隨後被廣東軍政代表接到韶關市區。從南雄到韶關,路程100公里,可是翻山越嶺,加上路面坑窪,汽車跑了大半天。海明威不知道,這已是高規格的待遇。因為這部汽車用的是酒精!當時普通汽車是燒炭的。

第二天上午,海明威夫婦受到廣東最高軍事長官余漢謀的高規格接待。
行政院長孔祥熙的秘書翻譯夏晉熊專門從戰時陪都重慶飛到香港,全程陪同及翻譯。
會談中,海明威對華南戰局反覆詳詢,余漢謀等人一一作答,並持出軍用地圖,指陳我敵態勢。海明威随即便提出要儘快去前線去,拿到抗戰第一手資料。

數日後,一行人驅車抵達烏石鎮,換乘小船,在北江河裡一直漂到英德縣達望埠。從望埠鎮只能時而騎馬,時而步行,道路泥濘不堪,最終跋涉80公里抵達位於翁源縣三華鎮的第十二路軍前線總指揮部。海明威夫婦對沿途的一些抗戰練兵場、訓練營分別作了考察和採訪,了解其編制、訓練、武器裝備和作戰行動。

「海明威某夜曾隨部隊潛入廣州,於當夜將日本軍事建築若干加以破壞。彼等一行分乘沙船三艘,乘夜向下游進駛,在廣州近郊登陸,完成破壞工作後,在拂曉前安然引去。經此次之冒險,給予海明威以深刻之印象,證明各方所傳淪陷城市內之日軍夜間常撤至安全地點,以避免中國游擊隊之進攻一節,確屬事實。」

事後,《新華日報》、《大公報》等報紙以標題《海明威曾隨我軍一部深入廣州 港西報導其冒險一事》,轉發《史密斯日報》(香港譯為《士蔑西報》)刊載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今在廣東前線時之冒險事跡。

1941年4月初,海明威夫婦結束了在粵北韶關的考察。4月4日,抵達桂林。兩天後到達重慶。在重慶,海明威先後見到蔣介石、宋美齡、孔祥熙、周恩來等人。4月16日,飛往昆明及緬甸。5月6日,經香港返回美國。

抗戰時期,許多外國記者、作家陸續來到四川。據歷史文化學者鄭光路先生統計,到達成都等地參觀採訪的計有8批36人。
與海明威夫婦前後脚到訪重慶的,是美國《時代》周刊、《幸福》雜誌總編輯盧斯,他1941年5月8日至21日訪問重慶、成都,參觀並出席五所大學的歡迎宴會,外交部長王世傑宴請了他。

【海明威的妻子瑪莎是羅斯福夫人的密友】
1936年,瑪莎(Martha Gellhorn)曾與一名攝影師多蘿西婭蘭芝,在大蕭條期間,記錄飢餓和無家可歸者的日常生活。他們的報告後來成為大蕭條時期政府文件的一部分。
瑪莎的報告引起了埃莉諾·羅斯福的注意,從此兩人成為終生的朋友。
1940年瑪莎與海明威結婚,成為他的第三任妻子。在歐洲蜜月旅行期間,海明威寫出了獻給瑪莎的《戰地鐘聲》。
中國之行,暴露了瑪莎與海明威的分歧:瑪莎馬不停蹄的採訪一個又一個人物,寫報導,而海明威卻在街頭遊玩,如同一個觀光客;
瑪莎對中國充滿嚮往,然而當時中國的現實卻讓她感到失望,當她需要安慰的時候,海明威又對她冷嘲熱諷。
中國之行後,二人都專注於自己的記者事業,聚少離多。
瑪莎先後報導了芬蘭、香港、緬甸、新加坡和英國的戰爭。
1944年她化裝成英國的擔架隊隨部隊登陸了諾曼第,是第一個報導諾曼第登陸的女記者。

後來她回憶說,「我將會跟隨戰爭到達每個我能夠到達的地方」。
1945年,她與海明威離婚,繼續她的危險報導。他們相互詆毀咒罵,憎恨對方。
1977年,她報導了關於越南南方貧民所遭受的痛苦,而被禁止再到越南。
1989年,現場報導美國入侵巴拿馬的事件。

2012年,这段故事被HBO搬上荧屏:《Hemingway & Gellhorn》
(海明威与盖尔霍恩),也译为《戀上海明威》。由菲利普·考夫曼执导,妮可·基德曼、克里夫·欧文出演玛莎·盖尔霍恩和海明威。陈冲出演宋美龄。该片入圍2012艾美獎最佳男女主角、最佳電視自製影集等15項大獎。
https://t.co/0q7oxaIyBB

片中關於二戰時期西班牙、中國、芬蘭的國際政治,及海明威和玛莎在其中的角色和影响,都有所表现,穿插了大量Joris Ivens, Robert Capa拍攝的黑白歷史照片和紀錄片。
以下是海明威撰寫+旁白,Joris Ivens拍攝的紀錄片,The Spanish Earth (1937)
片头曲很有苏俄音乐的调调。
https://t.co/X8re33AyFz

1941年4月的重庆,海明威夫妇与宋美龄。
海明威夫妇4月6日抵达重庆。
4月13日,苏联和日本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4月16日,海明威夫妇离开重庆飛往昆明,及緬甸。5月6日,經香港返回美國。 https://t.co/bbleIUB1Tc
拉铁摩尔1941年也在重庆。https://t.co/y9AkQaVZ23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1927粤军与南昌起义

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程潜 第1方面军总指挥 唐生智 四军一些高级军官如陈可钰 北伐3军副军长12师师长,率10师师长陈铭枢 12师师长张发奎 团长叶挺 、薛岳等人的反对 第2方面军总指挥 张发奎 参谋长 政治部主任郭沫若 秘书长:高语罕 第4军军长黄琪翔 参谋长叶剑英 政治部主任廖乾吾 12师长:缪培南 李汉魂 26师长徐志锐 第11军军长 朱晖日 副军长兼24师师长叶挺 25师 703团团长周士第 连长林彪 26师未起义 蔡廷锴蒋光鼐 81后11军军长叶 党代表聂荣 第20军军长贺龙 81后党代表廖乾吾 81后9军副军长朱德,党代表朱克靖 吉安 新编2师师长叶剑英,去4军军部,北伐河南回来后,什编第2方面军后,得任4军参谋长。 张发奎闻变,亲率十一军军长朱晖日乘火车由九江至马回岭,企图阻止二十五师参加暴动。不料该师七十三团团长周士第已率部起义,正在向南昌开进途中。与张发奎等相遇,将其卫队全部缴械。张发奎和朱晖日狼狈不堪,只好步行返回九江。 第3军军长朱培德 围剿军 广州政治分会主席 李济深 第8路军总指挥(粤桂及中央军) 广西省主席 15军军长黄绍竑 前敌总指挥 桂军师长 吕焕炎 第8路:战后黄艄公担任总指挥 11师长:陈济棠东路粤军总指挥 新编第2师长:薛岳+2团张瑞贵补充团广西人张飞 +香翰屏团 师长:许景唐 中央军 33军长钱大钧 桂系师长黄旭初 第5军军长徐福林 张发奎决定全力以赴,任命黄琪翔为前敌总指挥,率第四军主力第十二师缪耀南、第二十六师许志锐部开赴西江肇庆、梧州一带,进击黄绍■;其余主力部队也都悉数开赴广州外围,以防进犯之敌。广州城防务由叶剑英负责。这样,广州城内,敌人非常空虚,只剩下教导团、警卫团和其他少数部队,一时成了“不设防的城市”,这就给广州起义造成了极好的时机。 1927南昌暴动 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19/08/01/901000.html 1927年后,宁汉沪合流,张发奎图谋广东,叶挺叶剑英广州起义 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19/08/13/903453.html 19279潮州,汤坑 三河坝 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19/08/05/901311.html   叶...
汉年功高深知内情而蒙冤至死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370601.html (一)王明《中共50年》中的记载            王明(陈绍禹)于 1974年在莫斯科出版《中共50年》,该书对潘汉年会见汪精卫的事有如下一段报道: 「在1940年10月的一个夜里,我在延安和毛泽东有如下一段谈话:     他(注:毛泽东)说: 『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建议成立英美法苏反对德意日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事态的发展证明这是错误的。 应当做的事不是去搞什么英美法苏联盟,而应搞德意日苏的联盟。 』     我(注:王明)问:『为什么?』         他回答说:『- - -这你可能说我是主张亲法西斯路线的,不是吗?这我不怕。 至于中国应当建立同日本人和汪精卫的统一战线,以反对蒋介石,而不应当建立你所建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以你也错了。 』     他就这样似请求非请求地,终于在《新中华报》上发表了他这篇文章。-     至于对内政策,毛泽东事先不让党中央政治局知道,私自通过中共中央军委电台,   命令新四军政委饶漱石以他的名义派出代表与日军代表和汪精卫谈判共同反蒋的问题, - - -蒋介石的情报机关当时利用毛泽东与日军代表和汪精卫相勾结的事实为武器进行反攻宣传。- - - (三) 会见之后,国民党的消息与反应      当潘汉年与汪精卫会面时,   国民党军统戴笠手下打入汪伪政权的鲍文沛与潘打了个照面。 鲍文沛事后立即呈报戴笠与蒋介石。 他们非常重视这个事情,密切观察中共的动向,同时在报纸登出这个消息,攻击中共勾结日本,破坏抗战。 但中共中央立即否认潘与汪会见之事! (四)会见之后,中共内部的消息及措施      当潘汉年与汪精卫会谈后,   中共潜伏在汪伪政权的地下工作人员也获得此消息,十分诧异。 于是立即呈报中共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刘长胜,刘则立即呈报时任华中局...
  揭秘:孙中山临终写了3份遗嘱 都是写给谁的 相关主题 ●  宋庆龄晚年回忆:与孙中山结婚并非因为爱上他 ●  人大代表专门骑车上两会被疑作秀 回应是租的(图) ●  大多伦多商团明年5月访华 五大市长有谁同行 ●  男子穿迷彩服开假军车售假军靴:手一撕就破 ●  廖仲恺嫡孙:家中已三代人居要职 望儿孙勿从政 ●  保守党推迟复会打经济牌 叶礼庭斥其为讲笑话 ●  浙江80后老板买十台玛莎拉蒂奖励员工 ●  从经济刺激返回预算控制 联邦内阁改组十人易位 ●  黄飞鸿与十三姨的真实照片!真正的黄飞鸿长这样 ●  史海:孙中山原配夫人的人生 在澳门终老(图) ●  北京中轴线偏移之谜:并非正南正北 指向元上都(组图) ●  台舆论争议孙中山传记片 到底是"人"还是"神" ●  北京将打通完整中轴线 铛铛车有望开到永定门(图) ●  台学者呼吁设立“孙中山和平奖”争取话语权(图) ●  一家三口为上访在京流浪20年 每天到信访局登记 ●  盘点孙中山家族后人:多居海外低调平静生活(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孙中山 话题: 商团 话题: 国民党 话题: 广州 话题: 陈廉伯 1 (共1页) o***s 发帖数: 42149 1 孙中山的病情日趋恶化,国民党人商议预备遗嘱,由汪精卫、鲍罗廷、陈友仁起草和记录的遗嘱共有三个:《总理遗嘱》《致苏联遗书》和《家事遗嘱》。 1937年9月,毛泽东在《国共合作后的迫切任务》中指出:“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是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这一切正得益于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得益于孙中山重新阐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最后的政治遗产,也是“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胜利的革命的旗帜”。 孙中山欢迎俄国人对中国人的帮助 十月革命胜利后,孙中山虽然仍在寻求日、德、英和美国的援助,但是,列宁和苏维埃已引起他极大的兴趣。早在1918年夏,孙中山便以党的名义致电列宁说,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俄国存在八个月之久,这个事实给了东方人民以希望,一个类似的新的制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