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佑,又名嘉祐,字护黄,1881年出生于湘阴县金龙镇大兴村,1899年入长沙明德学堂读书时,黄兴以该校为驻点从事革命活动,陈嘉佑由此结识大批革命党人,并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陈对黄兴衷心敬佩,师生情谊真切,故将别号“护芳”改为“护黄”。
1903年,黄兴成立“华兴会”,陈立即加入,准备翌年西太后生日时,在长沙起义。后起义失败,黄脱险转赴日本,陈亦于1905年初随黄兴入日本东京振武学校,并经孙中山、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夕毕业回国,在北京陆军部任部员,复调任湖北独立第十四标标统,参加武昌起义。后回湘任湖南都督府参谋兼炮兵团长、国民党湖南支部军务部主任。
1915年湖南建立湘军四个标团,陈任第四标团长,旋标团扩建为师,陈任第二师三旅旅长。当时彭德怀在陈嘉佑任旅长的三旅六团一营一连当兵,彭总曾在《自序》中载:“旅长陈嘉佑,团长鲁涤平,师长是反孙派,旅长团长是拥孙派。”陈炯明叛变后,陈嘉佑与孙中山经常联系,请示今后大计,并组织湘中讨贼第一军,出任军长。后改组为湘军第五军,仍任军长。
1924年陈出席国民党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陈嘉佑拥护国共合作,反对分裂主义,支持工农运动,联共扶共反蒋。
1925年秋,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湘军五个军并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其讲武堂改称为第二军军官学校,陈任校长,毛泽东、林伯渠、李富春、陈延年等中共高管时常应陈邀请来该校讲演。
1926年,国民党中央党部在广州开办了“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毛泽东、林伯渠、李富春、谭延闿、陈嘉佑、鲁涤平等被选为讲习班理事。
同年,陈嘉佑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教导师师长兼韶关警务区司令,驻防韶关。教导师内有不少共产党员,陈嘉佑深受共产党的影响,与共产党合作,实施扶助农工的政策。陈支持和帮助共产党创办农军学校和政治讲习所,他派出师部秘书刘小山(中共党员)参加办校工作并担任教导室主任,派出徐君虎等六名政治警官担任教员,还给学校拨出大批枪支、装备供学员使用,在第一期开学典礼上,陈还亲临讲话。在陈嘉佑的支持和保护下,毛泽东在广东大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工农干部。黄克诚就是当年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的优秀学员,后来成了开国将军,解放军大将。当时陈嘉佑的堂弟陈毅安就在教导师第三团第三营第七连任连长兼党代表,参加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陈毅安也时常挤时间到农民运动讲习所兼课,传授他在黄埔军校学到的军事和政治知识。陈嘉佑驻防韶关期间,支持配合北江工农运动,支援武器弹药,派部队配合打击反动民团,支援农军作战,联合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右派,配合和掩护北江工农军北上武汉。后教导师入湘,即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陈任中将军长。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陈极愤慨,当即通电一、二、三、四、五、六各军将领及全国各报馆,宣布蒋介石背叛孙中山和阴谋军事独裁的反革命罪行。此时,在国民党军队将领中,他是第一个通电全国公开反蒋的。受蒋之托,国民党中高官张群、李烈钧、于右任多次找陈游说,请陈转变立场,与蒋合作,并许以国府委员、军事参议院长或总指挥等要职,争取陈参加江西“剿匪”,均被陈嘉佑拒绝。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与徐谦等联名通电,主张立即恢复孙中山“三大政策”,停止内战,团结抗日。旋即与在沪的国民党中央委员程潜等九人提出“御侮方案”,主张集会、结社、言论、出版、信仰等自由,缩短训政时间,实行地方自治。同时,还与程潜等合组“三民主义实现会”,出版《指南针》半月刊,积极宣传和支持抗日和反蒋。公开的反蒋活动,使蒋视陈为眼中钉,经常派遣特务跟踪,阴谋暗害,直至悬赏五万银洋缉拿陈嘉佑。
1935年,陈被迫迁居香港,继续从事抗日反蒋活动。1937年陈嘉佑病逝于香港,时由国民党高层李济深、李宗仁等赠款办理丧葬事宜。遗体运回长沙后,获准国葬岳麓山。后家人遵其遗嘱,将其归葬于湘阴县南泉寺。
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后,毛泽东主席不忘当年陈嘉佑对共产党的支持帮助,致信中共湖南省委,使陈嘉佑的墓地得以保护。
2015年8月,湘阴县人民政府主持修缮将军墓,陈氏后人将其夫人陈余助新、二女陈崇文墓地自长沙迁回湘阴,归葬于将军墓两侧。
湘阴县人民政府 二0一五年八月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