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根
词条已锁定
|
|
1人物生平
1925年任陈仪部第一师第一团营、团长。后任第八十五师参谋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教育总队总队长。
1931年任第五军参谋处处长,参加淞沪抗战。
1933年4月17日任参谋本部第二厅厅长。7月10日任航空署署长。
1934年6月5日任军事委员会空军事务处处长。因南昌机场失火案入狱半年,1935年任兵工署机械司司长,修建长江沿岸及东南沿海要塞。后任军官训练团教育委员会委员并代总教官。
抗战开始时为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的参谋长,参与戎机,在台儿庄会战期间曾亲自赴临沂前线,协调指挥张自忠和庞炳勋两军击退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后参与指挥武汉会战,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
1942年任驻美军事代表团参谋长。
1943年9月,教育长阮肇昌又调职,军委会派陈仪为陆军大学代校长,徐培根为教育长。改德式兵学为美式兵学。同年年底,第十八期与特六期两期学员同时毕业。由该两期毕业学员为基干组成的第十一期及第十二期研究员同时入院研究。
1945年6月28日任中将。内战开始后,在陆军总司令部策划组织轻、重两只大军,一只轻装快速跟踪共军主力,一只重装参与决战。白崇禧组织武汉剿总的时候特调他为参谋长,将刘伯承赶出大别山,在江河淮汉之间与中原野战军展开拉锯战。
1948年3月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后去台湾。
1951年4月任“国防部”作战参谋次长。
1954年7月任陆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8月任“国防大学”校长。
1955年9月再任副参谋总长。
1956年再次出任“国防大学”校长。
1957年调任“国防部”常务次长。1961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1962年2月起任“国防研究院”教育长十馀年之久。演练陆海空三军总体战,召训高级干部。
1972年6月任“国防研究院”副主任。
1986年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战略顾问。曾被聘为中国国民党第十一至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
1991年2月8日逝世。
徐培根[編輯]
徐培根(1895年-1991年2月8日),譜名孝瑞,浙江象山人,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著名作家殷夫為其四弟,國民黨將領徐文達亦是其弟。其妻為女詩人徐芳。
簡歷[編輯]
浙江寧波府象山縣人。早年入讀杭州陸軍小學,適逢辛亥革命,參加過「學生隊」攻打軍械局。後讀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與白崇禧同學,北京陸軍大學第六期。1923年回杭州任浙軍陳儀部第一師第一團營、團長。
1927年浙軍兵敗,歸順北伐軍,任國民革命軍第26軍上校參謀處副處長。後任第八十五師參謀長。1928年夏被派赴德國陸軍參謀大學(Preußische Kriegsakademie)學習,與胡靖安、桂永清、李忍濤為同學。1931年九一八事件後回國[1],先後擔任南京中央軍校(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前身)教育長,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前身)兩校校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將高級參謀,軍事委員會航空署署長等職務。
民國36年(1947年),在原籍浙江省象山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1949年,赴台灣,先後擔任「三軍大學」(國防大學前身)校長,國防研究院教育長。晉升陸軍二級上將軍階。並擔任有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顧問,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等職務。
1991年2月8日,病逝於台灣。
家庭[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 徐培根
- 石城
- 中国
- 汉族
- 1895年
- 1991年
-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 军人
- 淞沪抗战
- 浙江象山
目录
搜索发现
2人物著作
3人物事迹
宁海战役
民国14年(1925)秋季,浙江总督孙传芳(直系军阀)以“秋季操练”为名,率军袭击江苏总督杨宇霆(奉系军阀),占领了上海至南京一带地区。随后,孙又派遣陈仪的浙江陆军第一师和卢香亭的第二师沿津浦铁路北上,袭击并占领蚌埠、徐州一带苏皖地区,并任命陈仪为“徐州总司令”(仍兼一师师长),前线守韩庄,警备山东方向,不再前进。徐培根作为陈仪师部上校参谋,直接参与了这次军事行动。
当时,广东国民革命军已誓师北伐,国共合作,南北革命形势高涨。受此影响,浙江一师部分军官逐渐倾向国民革命,不愿再做军阀混战的工具。徐培根等人力促陈仪,与国民革命军取得了秘密联系。陈仪亦在军内作了某些安排,于翌年(1926)上春晋升徐培根为第四团团长。同年秋季,时任浙江省长的夏超响应北伐革命,秘密接受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委任为第十八军军长,并于10月16日宣布“浙江独立”。这时,号称苏浙皖赣闽“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孙传芳,正在江西九江指挥军队抵抗入赣的北伐军。听说夏超有变,遂派遣宋梅村率部回浙制止“夏超独立”。恰与夏超所部浙江保安队相遇于松江、嘉兴附近。浙江保安队一触即溃,不可收拾。夏超逃回杭州,于10月23日被宋梅村部哨兵拿获杀害。孙传芳为缩短战线,集中兵力抵抗北伐军入浙,命令陈仪放弃徐州,率部回杭州接任浙江省长一职。
浙江陆军第一师回到浙江,一部分驻扎在杭州,主力则驻扎在绍兴城区至上虞五夫一带。徐培根之第四团与师部教导队,则驻扎在五夫。
陈仪就任省长后,力主实行“浙人自治”,并秘密接受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委任为第十九军军长。不久事泄,孙传芳部于某日突然包围了省政府,并将陈仪捕往南京。同时,收缴了驻在杭州的第一师步兵第二团和骑兵营的枪械。一师司令部机关及第二团、骑兵营即于当天徒手渡过钱塘江,向绍兴集中,重新整编第二团,补充武器装备,准备作战。
鉴于师长陈仪已经被俘,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的番号已没有必要再密藏。浙江一师遂于民国16年(1927)1月初某日在绍兴大校场举行仪式,宣布易帜,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遥奉陈仪为军长。在陈仪未归队之前,暂由石铎代理。石铎遂将部队改编为两个师:以原第一旅旅长石铎为十九军第一师师长,辖原第一、第二团;以原第二旅旅长余宪文为十九军第二师师长,辖原第三、第四团(团长仍为徐培根)。并且,以余宪文为前敌总指挥(因石铎不久即离开部队),原特种部队炮兵营、工兵营、辎重兵营和新编宪兵营,归军司令部直辖,根据战事需要,随时配备各师参战。
同年1月8日,孙传芳军刘士林之第十三师与段承泽之旅渡过钱塘江,直逼萧山与绍兴。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的原浙江一师,遂退守于上虞曹娥江。当时,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已入福建并向北推进,将孙传芳之“闽督”周荫人一个师逼至浙闽交界。孙传芳为再度缩短战线,命周荫人退回杭州,接任“浙江总督”。十九军接到省防军镇海要塞炮台司令陈其蔚电报,称周荫人先头部队正由台州入宁海,宁波人心恐慌,要求十九军迅即开赴宁波,转向宁海抵抗周师。宁波商会还表示,十九军若能前往宁海抵抗周师,愿赠5万大洋作为犒军酬报。十九军面对孙传芳、周荫人北、南两面夹击,余宪文决定先发制人,争取主动,遂将部队开赴宁波,再从奉化向宁海进击。“宁海战役”就在这种背景下展开了。
十九军各部队先从上虞百官、五夫驻地分乘火车向宁波进发。为防止周荫人师迂回侧背,余宪文先派第三团从上虞百官经嵊县、新昌、奉化向宁海警戒前进。结果第三团果然在新昌与周荫人师之一部相遇,战斗不利,退回嵊县,后又转向东阳、义乌,故未能赶往宁海参加主力作战。炮兵又因道路、桥梁不合行军要求,多数未能赶上步兵。工兵营也因此不能及时到达前线。所以,实际参战部队,仅为第一团、第二团与徐培根之第四团。还有一部分山野炮兵。各部队出发前,余宪文又曾派第一团第二营为先遣队,向宁波急进。到达宁波后,又根据地方士绅要求,未等主力部队到来,即向宁海挺进。第二天(1月9日)清晨,先遣队到达宁海县城,侦知周荫人师约有9000人,其主力部分将由天台经新昌直趋杭州。以步兵一个团为基干的一部分兵力,正停留在距宁海县城10里外的相见岭附近。十九军先遣队本想在县城内等待主力部队到来再行进攻。后来发觉城外山头已被周师占领,居高临下,得其“俯制之利”。于是决定直趋相见岭发起攻击,以夺取“序战胜利”。两军相遇,战斗激烈。十九军先遣队兵力显处劣势,而周师却以逸待劳。经几小时战斗,先遣队伤亡渐增。时至中午,主力部队尚未到达宁海县城。若再坚持,恐有全队覆灭危险。于是决定退却,至梅林暂作休整。这时,徐培根之第四团和朱钖祺之第一团先后到达梅林,先遣队归还第一团建制。四、一两团即向宁海县城进击。此前周师已入县城,侦知十九军兵力占有优势,即自动退出。徐培根、朱钖祺两团攻入城内,并安顿宿营。不想,被周师袭击包围。经组织还击,恐天明不便行动,即冲出城外待战。
第三天(1月11日)上午,第一团第二营经过休整,士气重振,挑选120人编成敢死队,由中校参谋陈韶(宁海人)率领,再一次向宁海县城进击。头天(1月10日)晚上到达宁海的第二团跟踪前进。从上午9时进击至中午,县城复为十九军所得。周师被迫退出城外,占领附近山头,凭借简单工事,进行顽强抵抗,阻止十九军前进。十九军入城部队(包括徐培根之第四团)则因地形不利,仅凭城墙雉堞作掩体与周师作战,难以发挥火力,更难以出城攻击,一直与周师对峙到傍晚。此时,前线士兵开始自由后退。黄昏以后,后退乃至逃亡的士兵陆续不断。前敌总指挥余宪文感到情况严重,不禁痛哭流涕,但仍想继续坚持,挽回战局。后来,见大势已去,恐天明后更不可收拾,不得不下令退出县城。徐培根竭力稳定所属各营,总算将第四团成建制拉出城外,在月夜中朝梅林方向撤退。这时,周师一路追击,枪声响作一片。第四团一边撤退,一边还击,终于到达梅林之北的拆开岭,占领阵地,掩护第一、第二团及军部机关撤退。当时,余宪文与他的参谋殷祖绳也来到岭上凉亭里,点着马灯收容散兵,其中不乏军官。余宪文于是命令徐培根继续掩护,自己却带着散兵向奉化县城挺进。第四天(1月12日)上午,徐培根之第四团在拆开岭与追击的周荫人部队开展血战。到中午时分,第四团前线部队已完全溃散,周师也不再追击。待徐培根撤出掩护阵地时,只剩下少数官兵和他自己,其余都已不知去向。至此,“宁海战役”已告结束。而具有17年历史的浙江陆军第一师亦即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仅经两三天战斗,就一蹶不振,彻底瓦解了!
“宁海战役”正紧张激烈之时,孙传芳恐周荫人兵力不足,又另派部队从海上至宁波登陆。因此,十九军残部已不能回宁波。战前在新昌失利的第三团,又从东阳、义乌退往丽水。工兵营则收容了一些散兵,后来扩编成一个团,徘徊在温台路上。辎重营地也收容了一些散兵,开到温州加入了省防军陈其蔚的临时部队。因此,西路也无路可退。南路宁海县城又被周师占领,也无路可退。面对这一情况,徐培根只得解散残部,单身独自潜回老家象山。
据当年了解此一情节的人士回忆,徐培根从西乡过来,头戴笠帽,身穿簑衣,翻越西沙岭,连丹城也不敢经过,偷偷取道黄溪、洋北、白墩、陈山,再到老家大徐。在大徐,他只与家人见了个面,便又前往珠溪附近一户亲戚家里躲避,等待去舟山的便船。珠溪一位姓黄远亲曾为他设宴“压惊”。他身穿上校军服,也曾赴宴。过不多久,他就搭便船去了沈家门。又从沈家门经上海,于2月中旬到达杭州。这时,杭州已为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总司令何应钦和前敌总指挥白崇禧占领。何应钦不日奉命进军南京,白崇禧则留杭准备攻打上海。徐培根与白崇禧乃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同期同科同学,遂由白崇禧向蒋介石推荐,赴江西南昌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上校参谋处长。这些,都是后话。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