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徐培根 宁海战役 民国14年(1925)秋季,浙江总督孙传芳(直系军阀)以“秋季操练”为名

 

徐培根

词条已锁定

徐培根(1895年-1991年2月8日),字石城,浙江象山人,民国陆军二级上将,著名军事理论家。抗战时为五战区参谋长,辅佐李宗仁。三年内战时为白崇禧的参谋长,1949年到台湾后,任阳明山“国防研究院”上将主任十二年。

1991年2月8日逝世。

中文名
徐培根
国籍
出生日期
1895年
性别
民族
汉族
逝世日期
1991年2月8日

1925年任陈仪部第一师第一团营、团长。后任第八十五师参谋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教育总队总队长。

1931年任第五军参谋处处长,参加淞沪抗战。

1933年4月17日任参谋本部第二厅厅长。7月10日任航空署署长。

1934年6月5日任军事委员会空军事务处处长。因南昌机场失火案入狱半年,1935年任兵工署机械司司长,修建长江沿岸及东南沿海要塞。后任军官训练团教育委员会委员并代总教官。

抗战开始时为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的参谋长,参与戎机,在台儿庄会战期间曾亲自赴临沂前线,协调指挥张自忠庞炳勋两军击退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后参与指挥武汉会战,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

1942年任驻美军事代表团参谋长。

1943年9月,教育长阮肇昌又调职,军委会派陈仪陆军大学代校长,徐培根为教育长。改德式兵学为美式兵学。同年年底,第十八期与特六期两期学员同时毕业。由该两期毕业学员为基干组成的第十一期及第十二期研究员同时入院研究。

1945年6月28日任中将。内战开始后,在陆军总司令部策划组织轻、重两只大军,一只轻装快速跟踪共军主力,一只重装参与决战。白崇禧组织武汉剿总的时候特调他为参谋长,将刘伯承赶出大别山,在江河淮汉之间与中原野战军展开拉锯战。

1948年3月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后去台湾。

1951年4月任“国防部”作战参谋次长。

1954年7月任陆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8月任“国防大学”校长。

1955年9月再任副参谋总长。

1956年再次出任“国防大学”校长。

1957年调任“国防部”常务次长。1961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1962年2月起任“国防研究院”教育长十馀年之久。演练陆海空三军总体战,召训高级干部。

1972年6月任“国防研究院”副主任。

1986年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战略顾问。曾被聘为中国国民党第十一至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

1991年2月8日逝世。

徐培根[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Xu Peigen.jpg

徐培根(1895年-1991年2月8日),譜名孝瑞浙江象山人,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著名作家殷夫為其四弟,國民黨將領徐文達亦是其弟。其妻為女詩人徐芳

簡歷[編輯]

浙江寧波象山縣人。早年入讀杭州陸軍小學,適逢辛亥革命,參加過「學生隊」攻打軍械局。後讀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與白崇禧同學,北京陸軍大學第六期。1923年回杭州任浙軍陳儀部第一師第一團營、團長。

1927年浙軍兵敗,歸順北伐軍,任國民革命軍第26軍上校參謀處副處長。後任第八十五師參謀長。1928年夏被派赴德國陸軍參謀大學(Preußische Kriegsakademie)學習,與胡靖安桂永清李忍濤為同學。1931年九一八事件後回國[1],先後擔任南京中央軍校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前身)教育長,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前身)兩校校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將高級參謀,軍事委員會航空署署長等職務。

民國36年(1947年),在原籍浙江省象山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1949年,赴台灣,先後擔任「三軍大學」國防大學前身)校長,國防研究院教育長。晉升陸軍二級上將軍階。並擔任有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顧問,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等職務。

1991年2月8日,病逝於台灣。

家庭[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俞大維傳》. 作者:李元平; 出版社:臺灣日報社; 出版日:1992年01月05日,392 頁; (繁體中文)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0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增訂版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02-21.

徐培根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徐培根 (1895年-1991年),字石城,浙江象山人,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国防部次长,著名军事理论家。抗战时为五战区参谋长,辅佐李宗仁。三年内战时为白崇禧的参谋长,1949年到台湾后,任阳明山“国防研究院”上将主任十二年。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
徐培根
别    名
石城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895年
逝世日期
1991年
毕业院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职    业
军人
主要成就
淞沪抗战
出生地
浙江象山

人物生平

编辑 播报
徐培根徐培根
徐培根,浙江象山人。首任象山县令的后裔(象山建县后先属台州58年,改属明州)。1897年12月30日生。三弟徐文达,另一弟是著名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殷夫。徐培根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陆军大学第六期、德国参谋大学。1925年任陈仪部第一师第一团营、团长。后任第八十五师参谋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教育总队总队长。1931年任第五军参谋处处长,参加淞沪抗战。1933年4月17日任参谋本部第二厅厅长。7月10日任航空署署长。1934年6月5日任军事委员会空军事务处处长。因南昌机场失火案入狱半年,1935年任兵工署机械司司长,修建长江沿岸及东南沿海要塞。后任军官训练团教育委员会委员并代总教官。1942年任驻美军事代表团参谋长。1943年9月,教育长阮肇昌又调职,军委会派陈仪为陆军大学代校长,徐培根为教育长。改德式兵学为美式兵学。同年年底,第十八期与特六期两期学员同时毕业。由该两期毕业学员为基干组成的第十一期及第十二期研究员同时入院研究。1945年6月28日任中将。内战开始后,在陆军总司令部策划组织轻、重两只大军,一只轻装快速跟踪八路军主力,一只重装参与决战。白崇禧组织武汉剿总的时候特调他为参谋长,将刘伯承赶出大别山,在江河淮汉之间与中原野战军展开拉锯战。1948年3月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后去台湾。1951年4月任“国防部”作战参谋次长。1954年7月任陆军二级上将副参谋总长,8月任国防大学校长。1955年9月再任副参谋总长。1956年再次出任国防大学校长。1957年调任“国防部”常务次长。1961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62年2月起任“国防研究院”教育长十馀年之久。演练陆海空三军总体战,召训高级干部。1972年6月任“国防研究院”副主任。1986年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战略顾问。曾被聘为中国国民党第十一至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1991年2月8日逝世。著有《太公六韬》、《孙子兵法注译》、《五十年来的中国军事》等。《中国历代战争史》百卷,《国防论》五十万言。人称“中国近代兵学泰斗。

参加战役

编辑 播报
民国14年(1925)秋季,浙江总督孙传芳(直系军阀)以“秋季操练”为名,率军袭击江苏总督杨宇霆(奉系军阀),占领了上海至南京一带地区。随后,孙又派遣陈仪的浙江陆军第一师和卢香亭的第二师沿津浦铁路北上,袭击并占领蚌埠、徐州一带苏皖地区,并任命陈仪为“徐州总司令”(仍兼一师师长),前线守韩庄,警备山东方向,不再前进。徐培根作为陈仪师部上校参谋,直接参与了这次军事行动。
当时,广东国民革命军已誓师北伐,国共合作,南北革命形势高涨。受此影响,浙江一师部分军官逐渐倾向国民革命,不愿再做军阀混战的工具。徐培根等人力促陈仪,与国民革命军取得了秘密联系。陈仪亦在军内作了某些安排,于翌年(1926)上春晋升徐培根为第四团团长。同年秋季,时任浙江省长的夏超响应北伐革命,秘密接受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委任为第十八军军长,并于10月16日宣布“浙江独立”。这时,号称苏浙皖赣闽“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孙传芳,正在江西九江指挥军队抵抗入赣的北伐军。听说夏超有变,遂派遣宋梅村率部回浙制止“夏超独立”。恰与夏超所部浙江保安队相遇于松江、嘉兴附近。浙江保安队一触即溃,不可收拾。夏超逃回杭州,于10月23日被宋梅村部哨兵拿获杀害。孙传芳为缩短战线,集中兵力抵抗北伐军入浙,命令陈仪放弃徐州,率部回杭州接任浙江省长一职。
浙江陆军第一师回到浙江,一部分驻扎在杭州,主力则驻扎在绍兴城区至上虞五夫一带。徐培根之第四团与师部教导队,则驻扎在五夫。
陈仪就任省长后,力主实行“浙人自治”,并秘密接受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委任为第十九军军长。不久事泄,孙传芳部于某日突然包围了省政府,并将陈仪捕往南京。同时,收缴了驻在杭州的第一师步兵第二团和骑兵营的枪械。一师司令部机关及第二团、骑兵营即于当天徒手渡过钱塘江,向绍兴集中,重新整编第二团,补充武器装备,准备作战。
鉴于师长陈仪已经被俘,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的番号已没有必要再密藏。浙江一师遂于民国16年(1927)1月初某日在绍兴大校场举行仪式,宣布易帜,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遥奉陈仪为军长。在陈仪未归队之前,暂由石铎代理。石铎遂将部队改编为两个师:以原第一旅旅长石铎为十九军第一师师长,辖原第一、第二团;以原第二旅旅长余宪文为十九军第二师师长,辖原第三、第四团(团长仍为徐培根)。并且,以余宪文为前敌总指挥(因石铎不久即离开部队),原特种部队炮兵营、工兵营、辎重兵营和新编宪兵营,归军司令部直辖,根据战事需要,随时配备各师参战。
同年1月8日,孙传芳军刘士林之第十三师与段承泽之旅渡过钱塘江,直逼萧山与绍兴。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的原浙江一师,遂退守于上虞曹娥江。当时,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已入福建并向北推进,将孙传芳之“闽督”周荫人一个师逼至浙闽交界。孙传芳为再度缩短战线,命周荫人退回杭州,接任“浙江总督”。十九军接到省防军镇海要塞炮台司令陈其蔚电报,称周荫人先头部队正由台州入宁海,宁波人心恐慌,要求十九军迅即开赴宁波,转向宁海抵抗周师。宁波商会还表示,十九军若能前往宁海抵抗周师,愿赠5万大洋作为犒军酬报。  十九军面对孙传芳、周荫人北、南两面夹击,余宪文决定先发制人,争取主动,遂将部队开赴宁波,再从奉化向宁海进击。 “宁海战役”就在这种背景下展开了。
十九军各部队先从上虞百官、五夫驻地分乘火车向宁波进发。为防止周荫人师迂回侧背,余宪文先派第三团从上虞百官经嵊县、新昌、奉化向宁海警戒前进。结果第三团果然在新昌与周荫人师之一部相遇,战斗不利,退回嵊县,后又转向东阳、义乌,故未能赶往宁海参加主力作战。炮兵又因道路、桥梁不合行军要求,多数未能赶上步兵。工兵营也因此不能及时到达前线。所以,实际参战部队,仅为第一团、第二团与徐培根之第四团。还有一部分山野炮兵。各部队出发前,余宪文又曾派第一团第二营为先遣队,向宁波急进。到达宁波后,又根据地方士绅要求,未等主力部队到来,即向宁海挺进。
第二天(1月9日)清晨,先遣队到达宁海县城,侦知周荫人师约有9000人,其主力部分将由天台经新昌直趋杭州。以步兵一个团为基干的一部分兵力,正停留在距宁海县城10里外的相见岭附近。十九军先遣队本想在县城内等待主力部队到来再行进攻。后来发觉城外山头已被周师占领,居高临下,得其“俯制之利”。于是决定直趋相见岭发起攻击,以夺取“序战胜利”。两军相遇,战斗激烈。十九军先遣队兵力显处劣势,而周师却以逸待劳。经几小时战斗,先遣队伤亡渐增。时至中午,主力部队尚未到达宁海县城。若再坚持,恐有全队覆灭危险。于是决定退却,至梅林暂作休整。这时,徐培根之第四团和朱钖祺之第一团先后到达梅林,先遣队归还第一团建制。四、一两团即向宁海县城进击。此前周师已入县城,侦知十九军兵力占有优势,即自动退出。徐培根、朱钖祺两团攻入城内,并安顿宿营。不想,被周师袭击包围。经组织还击,恐天明不便行动,即冲出城外待战。
第三天(1月11日)上午,第一团第二营经过休整,士气重振,挑选120人编成敢死队,由中校参谋陈韶(宁海人)率领,再一次向宁海县城进击。头天(1月10日)晚上到达宁海的第二团跟踪前进。从上午9时进击至中午,县城复为十九军所得。周师被迫退出城外,占领附近山头,凭借简单工事,进行顽强抵抗,阻止十九军前进。十九军入城部队(包括徐培根之第四团)则因地形不利,仅凭城墙雉堞作掩体与周师作战,难以发挥火力,更难以出城攻击,一直与周师对峙到傍晚。此时,前线士兵开始自由后退。黄昏以后,后退乃至逃亡的士兵陆续不断。前敌总指挥余宪文感到情况严重,不禁痛哭流涕,但仍想继续坚持,挽回战局。后来,见大势已去,恐天明后更不可收拾,不得不下令退出县城。徐培根竭力稳定所属各营,总算将第四团成建制拉出城外,在月夜中朝梅林方向撤退。这时,周师一路追击,枪声响作一片。第四团一边撤退,一边还击,终于到达梅林之北的拆开岭,占领阵地,掩护第一、第二团及军部机关撤退。当时,余宪文与他的参谋殷祖绳也来到岭上凉亭里,点着马灯收容散兵,其中不乏军官。余宪文于是命令徐培根继续掩护,自己却带着散兵向奉化县城挺进。 第四天(1月12日)上午,徐培根之第四团在拆开岭与追击的周荫人部队开展血战。到中午时分,第四团前线部队已完全溃散,周师也不再追击。待徐培根撤出掩护阵地时,只剩下少数官兵和他自己,其余都已不知去向。  至此,“宁海战役”已告结束。而具有17年历史的浙江陆军第一师亦即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仅经两三天战斗,就一蹶不振,彻底瓦解了!
徐培根徐培根
“宁海战役”正紧张激烈之时,孙传芳恐周荫人兵力不足,又另派部队从海上至宁波登陆。因此,十九军残部已不能回宁波。战前在新昌失利的第三团,又从东阳、义乌退往丽水。工兵营则收容了一些散兵,后来扩编成一个团,徘徊在温台路上。辎重营地也收容了一些散兵,开到温州加入了省防军陈其蔚的临时部队。因此,西路也无路可退。南路宁海县城又被周师占领,也无路可退。面对这一情况,徐培根只得解散残部,单身独自潜回老家象山。
据当年了解此一情节的人士回忆,徐培根从西乡过来,头戴笠帽,身穿簑衣,翻越西沙岭,连丹城也不敢经过,偷偷取道黄溪、洋北、白墩、陈山,再到老家大徐。在大徐,他只与家人见了个面,便又前往珠溪附近一户亲戚家里躲避,等待去舟山的便船。珠溪一位姓黄远亲曾为他设宴“压惊”。他身穿上校军服,也曾赴宴。过不多久,他就搭便船去了沈家门。又从沈家门经上海,于2月中旬到达杭州。这时,杭州已为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总司令何应钦和前敌总指挥白崇禧占领。何应钦不日奉命进军南京,白崇禧则留杭准备攻打上海。徐培根与白崇禧乃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同期同科同学,遂由白崇禧向蒋介石推荐,赴江西南昌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上校参谋处长。 这些,都是后话。

入狱事件

编辑 播报
当徐培根在陆军大学第六期毕业后任浙江暂编陆一师少校时,蒋介石长黄埔军校,与徐同乡有旧,蒋遣人邀徐任步兵科长。时徐见知于师长陈仪,醉心崇拜孙传芳,看蒋不起,竟然拒绝来使说:蒋志清这个流氓,我不跟他。来人以此语复蒋,蒋大恚恨,长记心头。迨两年后国民革命军兴,徐任陈仪十九军步兵团长,抵御周荫人部于老家贴隔壁的宁海,战败弃兵逃到上海,随葛敬恩依附蒋介石。蒋以故知,任为参谋处副处长,迭迁至航空署署长兼航空学校校长。但偶尔忤蒋时,蒋趋记旧恨,顿足痛哭,说:我总有一天杀掉你!
周至柔入长航空,葛敬恩任参谋部次长,调徐培根为第一厅厅长。葛敬恩、徐培根以参谋部有职无权,不就职,自在杭州置宅乐居。蒋介石爱之深恨之切,大为不怿。适南昌机场发生大火,战机损毁甚多。特务报告蒋说:徐培根闻南昌失火,甚为喜悦,说:“好得我早调开,否则责任要担在我的身上。”这些空军器材,都是徐任内向外国定购的,恐次货多,故他们想法烧掉灭迹。蒋闻徐幸灾乐祸,大怒,调阅徐手经理案卷,亲自细查。见移交账目内有回扣三万元移作公积金一项,说:要回扣,可见货色退版(劣质产品)。又以此款系葛敬恩任内移转的,遂把葛敬恩、徐培根二人交军法司审办。像盗犯一般地关进陆军监狱。时侍从室主任黄岩林蔚系葛敬恩、徐培根旧同事,是葛敬恩、徐培根引进的,乃向各将领求救。何应钦顾祝同等皆代为缓颊,蒋置之不理。军法司长王震南签呈说:回扣是外国买卖的例规,经手人原可分掉;今归入公积金,不惟无罪,而且有功。蒋大怒,把军法司长王震南叫来骂了一顿,将签呈丢在地上。
林蔚等缩手无策,密嘱樊崧甫南昌办事处长吕焕光说:现蒋对樊崧甫作战得力甚器重,樊崧甫如肯出头说话,可能有效。你致电给樊崧甫洽商。吕焕光和葛敬恩有师生同事关系,当即电樊崧甫恳商。樊崧甫和葛敬恩是师生,和徐是陆军小学前后期同学,认为案出无妄,情当援手。但樊崧甫又极为为难:第一是地位低,和蒋只有指挥系统关系,向无他事接触,随便冒犯,怕碰不起钉子。第二是何应钦、顾祝同等一批大好老都讲了话,樊崧甫去讲情,蒋要是不听,是不自量;要是蒋听樊崧甫的话,樊崧甫定遭妒忌;最好是陈诚能出面说话,但陈正向老前辈开刀,决不肯讲。樊崧甫最后想到飞机回扣与财政部有关,找孔祥熙去讲较好。樊崧甫遂致电孔祥熙:葛敬恩、徐培根以飞机回扣案入狱,葛敬恩系甫老师,徐培根系甫少年同学,诸友托我设法营救,我人微言轻,且内情不详,不便进言。我想购买飞机与财政部有关,师座当知底蕴,如情节不甚严重,拟恳老师鼎力向委座一言,俯念葛等追随多年,不无微劳足录,予以自新,责报来兹。不情之请,伏祈鉴佑。旋得孔祥熙复电允可。并再来电云:在溪口蒋家,当面向蒋叨情,已承蒋允从宽处理矣。
樊崧甫到南昌开会,嘱吕焕光交涉到监狱去探问葛敬恩、徐培根。陆军监狱署长胡x是1913年反袁时樊崧甫营书记,当然给樊崧甫方便。吕焕光带樊崧甫进监狱,樊崧甫见那监狱阴森森的,守卫的兵睁着凶眼注视通过的人,杀气腾腾有点令人胆寒;牛头马面,显得狱吏尊严。樊崧甫想:一旦身落囹圄,日子不会好过。爱做官的人,怕有朝难免,须加警惕。吕焕光和樊崧甫说,方志敏也关在这里,要他写暴动历史,有一个小房间。樊崧甫问:可以看看他吗?吕说:要委员长亲笔批准。
樊崧甫和吕焕光进了一个房间,见到葛敬恩和徐培根,两人合住一个优待室,桌凳床铺齐全,茶壶茶杯、笔砚书籍俱备,像一个小旅馆的房间。葛敬恩和徐培根见到樊崧甫,很喜欢。没有人在旁监视,说话倒还自由,有老朋友照顾,究与他犯待遇不同。葛敬恩、徐培根向樊崧甫诉冤,说任职航空期间,感到空军关系国防重大,真是点滴归公,以贪污入狱,真出意外。樊崧甫和他俩说:这不是入狱原因,越辩越不对头,长辩下去,你们出不了狱。徐培根说:他以贪污加罪于我,我倒要辩个明白。樊崧甫问徐:你辩胜了,把你放出去,把委员长关进来,可能吗?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事势如此,不能逞意气。葛敬恩说:究竟蒋关我们为的是什么呢?樊崧甫说:我的想法,蒋关你们,不是为着三万元回扣。他挥金如土,送人百万十万数万,并不斤斤计较,岂有计较三万元并且是作公积金的道理?真正的原因是恨你们二人不替他出力。他以为他培养了你们的地位并挣了家私;他自己岁数比你们大,仍在南征北战,而你们却在西湖边上享福去了。借个题目教训你们一下,其实问题不大,给你们帮忙的人,不晓得他的心理,只对贪污问题辩解,这是隔靴搔痒,越弄越僵,我看不解决问题。
徐培根忿然说:那个参谋部次长、厅长没有事做,去坐冷板凳,还不如坐牢。樊崧甫和他说:我们是军人,要服从命令。他调你们到参谋部,你们不去,他就可以违抗命令处分你们。人情淡薄,乘机打击,一落囹圄,狱吏可畏,坐牢总不好。其实事在人为,参谋部并不是无事可为,将来总有一天要抗日的,为什么不准备些对日作战策略,以备来朝?你们又没有反对蒋的企图,何苦冤枉坐牢?
葛敬恩问:有什么办法解决冤狱?樊崧甫让他们各自写一封信给委员长,说:历承栽培,迭迁要职,无如偶患疾病,滞留家乡。在钧座勤劳国事之秋,不能追随左右,共苦分忧,深负均座栽培,怠懈之罪,百身莫赎。恳念追随多年,不无微劳足录,请宽予自新之路,准予出狱,带罪图功,嗣后听命驱驰,踏汤赴火,万死不辞。二人如法炮制,蒋对葛批:准取保释放。而对徐培根批:发《资治通鉴》一部,限三个月用红、黑、蓝笔看批三遍呈阅,至期也准予开释,仍用为高级参谋。

著有《太公六韬》、《孙子兵法注译》、《五十年来的中国军事》等。《中国历代战争史》百卷,《国防论》五十万言。

宁海战役

民国14年(1925)秋季,浙江总督孙传芳(直系军阀)以“秋季操练”为名,率军袭击江苏总督杨宇霆(奉系军阀),占领了上海至南京一带地区。随后,孙又派遣陈仪的浙江陆军第一师和卢香亭的第二师沿津浦铁路北上,袭击并占领蚌埠、徐州一带苏皖地区,并任命陈仪为“徐州总司令”(仍兼一师师长),前线守韩庄,警备山东方向,不再前进。徐培根作为陈仪师部上校参谋,直接参与了这次军事行动。

当时,广东国民革命军已誓师北伐,国共合作,南北革命形势高涨。受此影响,浙江一师部分军官逐渐倾向国民革命,不愿再做军阀混战的工具。徐培根等人力促陈仪,与国民革命军取得了秘密联系。陈仪亦在军内作了某些安排,于翌年(1926)上春晋升徐培根为第四团团长。同年秋季,时任浙江省长的夏超响应北伐革命,秘密接受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委任为第十八军军长,并于10月16日宣布“浙江独立”。这时,号称苏浙皖赣闽“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孙传芳,正在江西九江指挥军队抵抗入赣的北伐军。听说夏超有变,遂派遣宋梅村率部回浙制止“夏超独立”。恰与夏超所部浙江保安队相遇于松江、嘉兴附近。浙江保安队一触即溃,不可收拾。夏超逃回杭州,于10月23日被宋梅村部哨兵拿获杀害。孙传芳为缩短战线,集中兵力抵抗北伐军入浙,命令陈仪放弃徐州,率部回杭州接任浙江省长一职。

浙江陆军第一师回到浙江,一部分驻扎在杭州,主力则驻扎在绍兴城区至上虞五夫一带。徐培根之第四团与师部教导队,则驻扎在五夫。

陈仪就任省长后,力主实行“浙人自治”,并秘密接受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委任为第十九军军长。不久事泄,孙传芳部于某日突然包围了省政府,并将陈仪捕往南京。同时,收缴了驻在杭州的第一师步兵第二团和骑兵营的枪械。一师司令部机关及第二团、骑兵营即于当天徒手渡过钱塘江,向绍兴集中,重新整编第二团,补充武器装备,准备作战。

鉴于师长陈仪已经被俘,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的番号已没有必要再密藏。浙江一师遂于民国16年(1927)1月初某日在绍兴大校场举行仪式,宣布易帜,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遥奉陈仪为军长。在陈仪未归队之前,暂由石铎代理。石铎遂将部队改编为两个师:以原第一旅旅长石铎为十九军第一师师长,辖原第一、第二团;以原第二旅旅长余宪文为十九军第二师师长,辖原第三、第四团(团长仍为徐培根)。并且,以余宪文为前敌总指挥(因石铎不久即离开部队),原特种部队炮兵营、工兵营、辎重兵营和新编宪兵营,归军司令部直辖,根据战事需要,随时配备各师参战。

同年1月8日,孙传芳军刘士林之第十三师与段承泽之旅渡过钱塘江,直逼萧山与绍兴。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的原浙江一师,遂退守于上虞曹娥江。当时,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已入福建并向北推进,将孙传芳之“闽督”周荫人一个师逼至浙闽交界。孙传芳为再度缩短战线,命周荫人退回杭州,接任“浙江总督”。十九军接到省防军镇海要塞炮台司令陈其蔚电报,称周荫人先头部队正由台州入宁海,宁波人心恐慌,要求十九军迅即开赴宁波,转向宁海抵抗周师。宁波商会还表示,十九军若能前往宁海抵抗周师,愿赠5万大洋作为犒军酬报。十九军面对孙传芳、周荫人北、南两面夹击,余宪文决定先发制人,争取主动,遂将部队开赴宁波,再从奉化向宁海进击。“宁海战役”就在这种背景下展开了。

十九军各部队先从上虞百官、五夫驻地分乘火车向宁波进发。为防止周荫人师迂回侧背,余宪文先派第三团从上虞百官经嵊县、新昌、奉化向宁海警戒前进。结果第三团果然在新昌与周荫人师之一部相遇,战斗不利,退回嵊县,后又转向东阳、义乌,故未能赶往宁海参加主力作战。炮兵又因道路、桥梁不合行军要求,多数未能赶上步兵。工兵营也因此不能及时到达前线。所以,实际参战部队,仅为第一团、第二团与徐培根之第四团。还有一部分山野炮兵。各部队出发前,余宪文又曾派第一团第二营为先遣队,向宁波急进。到达宁波后,又根据地方士绅要求,未等主力部队到来,即向宁海挺进。第二天(1月9日)清晨,先遣队到达宁海县城,侦知周荫人师约有9000人,其主力部分将由天台经新昌直趋杭州。以步兵一个团为基干的一部分兵力,正停留在距宁海县城10里外的相见岭附近。十九军先遣队本想在县城内等待主力部队到来再行进攻。后来发觉城外山头已被周师占领,居高临下,得其“俯制之利”。于是决定直趋相见岭发起攻击,以夺取“序战胜利”。两军相遇,战斗激烈。十九军先遣队兵力显处劣势,而周师却以逸待劳。经几小时战斗,先遣队伤亡渐增。时至中午,主力部队尚未到达宁海县城。若再坚持,恐有全队覆灭危险。于是决定退却,至梅林暂作休整。这时,徐培根之第四团和朱钖祺之第一团先后到达梅林,先遣队归还第一团建制。四、一两团即向宁海县城进击。此前周师已入县城,侦知十九军兵力占有优势,即自动退出。徐培根、朱钖祺两团攻入城内,并安顿宿营。不想,被周师袭击包围。经组织还击,恐天明不便行动,即冲出城外待战。

第三天(1月11日)上午,第一团第二营经过休整,士气重振,挑选120人编成敢死队,由中校参谋陈韶(宁海人)率领,再一次向宁海县城进击。头天(1月10日)晚上到达宁海的第二团跟踪前进。从上午9时进击至中午,县城复为十九军所得。周师被迫退出城外,占领附近山头,凭借简单工事,进行顽强抵抗,阻止十九军前进。十九军入城部队(包括徐培根之第四团)则因地形不利,仅凭城墙雉堞作掩体与周师作战,难以发挥火力,更难以出城攻击,一直与周师对峙到傍晚。此时,前线士兵开始自由后退。黄昏以后,后退乃至逃亡的士兵陆续不断。前敌总指挥余宪文感到情况严重,不禁痛哭流涕,但仍想继续坚持,挽回战局。后来,见大势已去,恐天明后更不可收拾,不得不下令退出县城。徐培根竭力稳定所属各营,总算将第四团成建制拉出城外,在月夜中朝梅林方向撤退。这时,周师一路追击,枪声响作一片。第四团一边撤退,一边还击,终于到达梅林之北的拆开岭,占领阵地,掩护第一、第二团及军部机关撤退。当时,余宪文与他的参谋殷祖绳也来到岭上凉亭里,点着马灯收容散兵,其中不乏军官。余宪文于是命令徐培根继续掩护,自己却带着散兵向奉化县城挺进。第四天(1月12日)上午,徐培根之第四团在拆开岭与追击的周荫人部队开展血战。到中午时分,第四团前线部队已完全溃散,周师也不再追击。待徐培根撤出掩护阵地时,只剩下少数官兵和他自己,其余都已不知去向。至此,“宁海战役”已告结束。而具有17年历史的浙江陆军第一师亦即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仅经两三天战斗,就一蹶不振,彻底瓦解了!

“宁海战役”正紧张激烈之时,孙传芳恐周荫人兵力不足,又另派部队从海上至宁波登陆。因此,十九军残部已不能回宁波。战前在新昌失利的第三团,又从东阳、义乌退往丽水。工兵营则收容了一些散兵,后来扩编成一个团,徘徊在温台路上。辎重营地也收容了一些散兵,开到温州加入了省防军陈其蔚的临时部队。因此,西路也无路可退。南路宁海县城又被周师占领,也无路可退。面对这一情况,徐培根只得解散残部,单身独自潜回老家象山。

据当年了解此一情节的人士回忆,徐培根从西乡过来,头戴笠帽,身穿簑衣,翻越西沙岭,连丹城也不敢经过,偷偷取道黄溪、洋北、白墩、陈山,再到老家大徐。在大徐,他只与家人见了个面,便又前往珠溪附近一户亲戚家里躲避,等待去舟山的便船。珠溪一位姓黄远亲曾为他设宴“压惊”。他身穿上校军服,也曾赴宴。过不多久,他就搭便船去了沈家门。又从沈家门经上海,于2月中旬到达杭州。这时,杭州已为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总司令何应钦和前敌总指挥白崇禧占领。何应钦不日奉命进军南京,白崇禧则留杭准备攻打上海。徐培根与白崇禧乃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同期同科同学,遂由白崇禧向蒋介石推荐,赴江西南昌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上校参谋处长。这些,都是后话。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1927年4月12日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相关主题 ●  1927年,中国人民还是众志成城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的 (转载) ●  【腾讯历史】“联俄容共”让孙中山晚年陷入精神分裂 ●  弄了半天,原来周恩来, 朱德, 胡志明, 赵世炎, 陈公培, 吴稚晖, 张申府都是旅居海外的反政府爱民主的老将民运人士(1920年)。 ●  郭飞雄病重 高智晟声援信遭中共封杀 ●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你不知道的真相 (转载) ●  Re: 北伐军确实是热血沸腾 (转载) ●  傅国涌:陈布雷之死 ●  驳adgang所谓蒋介石不抗日主义是因为北伐军实力不足一说 (转载) ●  少年邓小平的法兰西岁月 ●  林辉:金陵大学副校长文怀恩被杀的背后 ●  林辉:蔡元培、陈独秀缘何走向反共之路? ●  郭飞雄:关于五月四日举行反日入常游行的申请 ●  林辉:蔡元培、陈独秀缘何走向反共之路? ●  开个题, 小同志们要学习历史啊, 西单墙和45天安门事件是如何处理的? ●  毛泽东的巨款到哪里去了?(转贴) ●  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是已故中国革命家及中華民國國父孙中山的第二任妻子。 自中山先生过世后,民国二十九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孙中山先生尊称为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蒋介石 话题: 国民党 话题: 上海 话题: 共产党 话题: 1927 1 (共1页) i***z 发帖数: 7508 1 党史上的今天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武器, 疯狂捕杀工 人和共产党员。到4月15日,上海工人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这 就是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从民族资产阶级右翼转 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在此前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相继发生反革命大 屠杀。奉系军阀也在北京捕杀共产党员。李大钊、陈延年、赵世炎、汪寿华、萧楚女、 熊雄等先后英勇牺牲。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反革命的“国民政府”,同保持国共合 作的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 **********************...
汉年功高深知内情而蒙冤至死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370601.html (一)王明《中共50年》中的记载            王明(陈绍禹)于 1974年在莫斯科出版《中共50年》,该书对潘汉年会见汪精卫的事有如下一段报道: 「在1940年10月的一个夜里,我在延安和毛泽东有如下一段谈话:     他(注:毛泽东)说: 『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建议成立英美法苏反对德意日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事态的发展证明这是错误的。 应当做的事不是去搞什么英美法苏联盟,而应搞德意日苏的联盟。 』     我(注:王明)问:『为什么?』         他回答说:『- - -这你可能说我是主张亲法西斯路线的,不是吗?这我不怕。 至于中国应当建立同日本人和汪精卫的统一战线,以反对蒋介石,而不应当建立你所建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以你也错了。 』     他就这样似请求非请求地,终于在《新中华报》上发表了他这篇文章。-     至于对内政策,毛泽东事先不让党中央政治局知道,私自通过中共中央军委电台,   命令新四军政委饶漱石以他的名义派出代表与日军代表和汪精卫谈判共同反蒋的问题, - - -蒋介石的情报机关当时利用毛泽东与日军代表和汪精卫相勾结的事实为武器进行反攻宣传。- - - (三) 会见之后,国民党的消息与反应      当潘汉年与汪精卫会面时,   国民党军统戴笠手下打入汪伪政权的鲍文沛与潘打了个照面。 鲍文沛事后立即呈报戴笠与蒋介石。 他们非常重视这个事情,密切观察中共的动向,同时在报纸登出这个消息,攻击中共勾结日本,破坏抗战。 但中共中央立即否认潘与汪会见之事! (四)会见之后,中共内部的消息及措施      当潘汉年与汪精卫会谈后,   中共潜伏在汪伪政权的地下工作人员也获得此消息,十分诧异。 于是立即呈报中共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刘长胜,刘则立即呈报时任华中局...

差4天活埋仲勋同志的朱理治儿子朱佳木

  差4天活埋仲勋同志的朱理治儿子朱佳木 朱理治 (1907年7月25日—1978年4月9日),原名 朱銘勛 , 江蘇省 南通縣 余西鎮 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治人物。曾任中共陝甘晉 省委書記 , 交通部 副部長, 計劃委員會 副主任, 河北省革命委員會 副主任等職。 生平 [ 編輯 ] 生於南通 余西鎮 中醫世家。小學就讀於通州師範第一附小。1922年考入江蘇省立第七中學。1926年,讀完高二後考入 清華大學 經濟系。1927年4月經同室同學 余冠英 介紹加入共產黨。 四一二事件 後,出任清華大學黨支部書記。1927年10月任北平西郊區委書記。1928年初任北平市臨時工委書記。 [1] 1928年在南通被捕。1930年4月釋放。1930年7月前往上海與江蘇省委取得聯繫。1931年7月調團中央工作,任團中央宣傳部秘書兼團中央訓練班教員、 中央文委 中國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 黨團成員。 九一八事變 後,代表團中央出任上海市反日救國會領導工作。1932年2月與5月,兩次去廈門和福州巡視。1932年7月任共青團江蘇團省委組織部長。1934年3月調河北省委( 北方局 )工作,任省委組織部長、代理省委書記。 1935年3月 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 孔原 通知朱理治去陝北工作。朱理治5月初動身,7月初到達陝北 永坪鎮 。不久,接到 北方局 來信,要他以北方局代表的名義工作。 上海中央局 的 聶鴻鈞 到陝北後,成立中央局和北方局代表團,朱理治任代表團書記。1935年9月中旬, 紅二十五軍 長徵到達陝北。1935年9月21日, 中共陝甘晉省委 在陝北永坪鎮成立,朱理治任省委書記。 西安事變 前後,任中共中央駐東北軍特派員。抗戰爆發後,先後任河南省委書記, 中原局 代理書記,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政委。在陝甘寧邊區遭受經濟封鎖時,1941年3月5日任弼時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名朱理治任 陝甘寧邊區銀行 行長並獲得通過,至1943年1月15日(西北局高幹會議結束的次日)被正式免職;實際到1942年9月就已經被免職,此後至1943年3月輔助 黃亞光 工作。1943年3月調 中央黨校 學習。 在國民黨大舉進攻東北解放區時,他任 東北局 駐北朝鮮全權代表。 遼瀋戰役 前夕,他任 東北軍區 後勤部副部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擔任過 中財委 物資局長, 中央交通部 副部長, 中央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