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在海陆丰的前前后后
徐向前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他戎马一生,智勇双全,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不朽功勋。
奔向海陆丰
徐向前(1901-1990)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省五台县人。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国民党第二军第六混成旅教导员教官、参谋、团副。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队长。1927年12月11日,参加广州起义,任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长。
广州起义失败后,教导团、警卫团和工人赤卫队陆续集中花县。在那里停留三天进行整编,把1200名指战员整编为一个师,即工农红军第四师,叶镛任师长,袁裕任党代表,徐向前任参谋长兼第十团党代表
1928年1月初,红四师奔向海陆丰,与早在1927年10月到达海陆丰的南昌起义军(后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二师)会合。
红四师抵达海丰县城后的1月5日,海丰县苏维埃政府在红场举行了有工农革命军团队和赤卫队及各界人民群众数万人参加的欢迎大会。彭湃在会上发表了演说。
徐向前在《奔向海陆丰》的文中提及彭湃:
他只有二十多岁,身材不高,脸长而白,完全像一个百分之百的文弱书生。他身穿普通的农民衣服,脚着一双草鞋。海、陆丰的农民都称他为“彭菩萨”。他宏亮的声音,革命的热情,坚强的意志,对革命的前途充满着必胜的信心,都使我们永怀不忘。当他讲到广州起义失败时,他把手一挥说:“这算不了什么,虽然失败了,但我们是光荣的失败。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计失败,不畏困难,失败了再干,跌倒爬起来,革命总有一天会成功的。”他那逻辑性很强、鼓动说服力很大、浅显易懂的讲话,句句打动听者的心坎,使人增加无限的勇气和毅力。
早在1925年,徐向前参加过第一次东征,到过海丰,还前去看过被烧毁的陈炯明的将军府。
1月7日,彭湃主持召开红四师党员大会,总结红四师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决定红四师向惠来普宁发展。
根据省委指示,中共东江特委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拟定东江大暴动计划,红二、四师分两路推进。一路是红四师十一、十二团由彭湃指挥从陆丰赴普宁;一路是红二师四、五团向紫金、五华发展,留红四师十团驻海丰,相机向西发展。
徐向前在这几天来,忙得很,每天都找很多人了解敌情、地形。他说,当参谋长不把情况搞清楚是无法打仗的。
挺进惠普潮
红四师指战员作战都很勇取,以少胜多。但战斗频繁,伤亡过大。
1月9日 ,红四师十一、十二团在彭湃、叶镛、袁裕、徐向前等率领下离开海城,开赴陆丰评定“白旗会叛乱”,并乘胜攻下甲子港和惠来百岭地主武装据点。
2月初,攻打由地主武装盘踞的普宁果陇,打了三天才攻下来,牺牲了二三十名官兵,在战斗中师党委书记唐澍不幸中弹牺牲。
6日,红四师在当地农军的配合下,攻克地主武装据守的和尚寮。
13日,普宁县苏维埃政府成立。
14日,红四师进攻惠来葵潭,守敌闻风而逃。但时隔数日,葵潭复被敌占领。20日,红四师在陆丰、惠来农军的配合下,再克葵潭。
在东江大暴动中,以海陆丰为中心的红色区域扩大到紫金、惠阳、惠来、普宁、潮阳等县乡村,引起了蒋介石极大的震惊。
广东军阀内争稍息,盘踞广州的李福林致电国民党南京政府说:“海陆丰苏维埃政府翘然独峙四个月,如不及早清剿,祸害不浅”.
2月下旬,敌人向海陆丰进行疯狂的围剿,海军派出4艘军舰开进汕尾海面,开枪开炮向汕尾袭击。第四军十一师陈济棠3000余人由副师长余汉谋率领到揭阳河婆。同时有黄旭初师抵紫金,惠来有钱大钧部一个团,普宁有陈铭枢二个团,形成南北西东对海陆丰四面围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守了三天,海城陷落,海陆丰苏维埃政府转移山区。
29日,驻陆城红四师四个连与一区的赤卫队、少先队、与敌血战五六个小时,敌人死伤180多人。因力量悬殊,我方主动撤出战斗,下午陆丰县城失陷。
3月1日,海丰县苏维埃政府迁至埔仔围。
3日早晨,红四师一部和赤卫队5000多人反攻汕尾,时至中午,忽然敌舰派兵接应,我方只能撤出战斗,后红四师大部连夜撤往陆丰金厢,乘船渡惠来,在普宁三坑与十一团会合。
3月9日,彭湃率红四师抵苗海村,正式成立攻惠城指挥部。在他的指挥下,红四师和惠来赤卫队及数万农民围城。在攻城的战斗中,打死了一个姓白的团长,敌人恐慌得很,撤走了之。六天过后。国民党七十七团与前来支援的七十八团会合,重占惠来县城。
21日,彭湃在惠来召开红二、四师负责人会议研究攻城策略,三天后,红二、四师与惠来工农武装攻打惠城,毙敌七十七团团长向卓然。在彭湃的指导下,惠来县苏维埃政府成立。
彭湃又召开了红二、四师负责人会议。决定红二师留下一个营外,其余开赴普宁,红四师开赴潮阳,“将潮普惠三县造成一个新的割据地”。
不久,国民党陈铭枢部的新编十一师从福建开来,以惠城作据点,进攻惠普潮苏区。红四师开始虽打挎了该师的向卓然团,攻下了惠来,但终因敌人力量过大,不得不退入普宁三坑。
后来,徐向前在《彭湃与红四师》一文中指出:
不久,敌军进攻惠来,惠来城守不住,我们就退到普宁的三坑,以那里作为我们的根据地。三坑是山区,在那个地方也打了不少仗。那时,革命正逐渐走向低潮,彭湃也在三坑,他的爱人许冰也在。彭湃还常抱着孩子。毛泽东在延安时曾说,彭湃不懂军事。确是这样,彭湃反对上山主义,有一次部队在山下一个地方遇到了敌人。敌人比我们强,地势又对我不利,我们决定撤退上山。这时,彭湃赶到了,他说怎么能退,要进攻,说着他一个往前冲,我们只好跟着。本来在山上打仗对我们有利,打不赢也可以跑嘛,可当时就不是这样,由于这样跟敌人拼消耗,经过打甲子、果陇、惠来后,损失很大。我们红四师只剩下四五百人了。
回师海陆丰
在惠来县城失守,红二、四师在潮阳、普宁各地的军事行动均不能成功的情况下,中共东江特委于1928年4月8日,在惠来林樟召开有红二、四师负责人参加的紧急联席会议。研究红二、四师以后的行动方向等问题,并通过了打回海陆丰的决议,是日,红二、四师一部在惠来与普宁交界的盐岭遭敌黄旭初部袭击,损失严重,余部600余人辗转回海陆丰。
红四师为了保存最后一部分武装,只好从普宁三坑撤回海丰西北山区的大安峒、明热峒、热水峒一带,与当地的游击队一起打游击。
4月30日,红二、四师负责人参加由中共海丰县委召开的联席会议,根据东江特委决定,成立海陆丰总指挥部,部署反攻海丰县城。赵自选任总指挥,但他在三天后攻城时牺牲。
5月3日凌晨三时,反攻海城开始。红四师和梅陇、赤石的农民武装从西门冲入城内,与敌交火后,分两路冲锋,一部分武装冲进监狱,放出被押的一百多名革命干部群众;一部分武装冲进敌师部,毙敌十余名,缴获机枪两挺。此时,敌军组织反击,红四师和农军以巷战转移退出。
退出海城后,又转到附近的山里去。
敌军整天搜山、放火、杀害群众,红四师官兵处境日趋艰难,只好分散游击。人员越来越少,有的是战斗中牺牲的,有的是被敌人抓住杀掉的,有的是病死的,有的是负伤没药治疗死去的,有的是活活饿死的,有的是被山洪爆发卷走的……没有粮食吃,靠挖野菜度日,番薯叶子算是上等食品,稀罕得很;没有房子住,临时搭个草棚避避风雨,后来因怕暴露目标,连草棚子也不搭,干脆住树林、草堆;蚊虫极多,患疟疾害病的同志不少,又没有药治;整天和敌人周旋,敌人来东山,我方上西山,敌人来西山,我方又转回东山,一些病号走慢了就被敌人捉去。徐向前也患疟疾,打摆子,他在一次战斗中腿部负了伤,天气炎热,伤口化脓,多亏医生采了些中草药敷上,过了个把月,伤口才愈合。
6月17日,红四师在埔仔峒白木洋遭敌袭击,师长叶镛因患严重疟疾,不能行走,无法随军突围,隐蔽在一个地方,被敌人搜出来而被俘,后在广州英勇就义。红四师由徐向前任师长,带领部队继续坚持斗争。
七八月间,中共广东省委派陈郁来了解情况。他感慨地对红四师的官兵说:“省委的同志知道你们的处境困难,想不到难到这个地步!”他传达了省委对形势的分析,认为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分批转移、保存力量乃是唯一出路。
10月间,根据中央指示,彭湃、袁裕等人离开潮阳赴中央工作。11月,彭湃任中央农委书记,化名王子安。
12月6日,中共广东省委同意送170多名红军将士离开海陆丰。此后,海陆紫特委成立遣送红军出港委员会,开始遣送红二、四师官兵出境工作。至1929年5月12日止,红军全部撤离海陆丰。
1929年2月初,红四师师长徐向前、党代表刘校阁等和红二师师长董朗等军事干部先后离开海陆丰。
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指出:
回顾这段历史,我觉得教训是深刻的。主要是:第一,在对形势估计上,只看到海陆丰地区的局部“高潮”,而忽略了全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总特点。那个时候动不动就讲“高潮”、“进攻”,说什么敌人“溃不成军”、“临死还要踢破三床草席”,盲目性很大。因而,对于军阀势力的联合进攻及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缺乏应有准备。敌人的“进剿”来临,步步被动,束手无策。第二,在革命道路问题上,仍是夺取城市为中心的思想作祟,未树立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所谓“反对上山主义”,反对去粤赣边界坚持游击战争,便是证明。第三,在军队建设上,没有正确解决主力红军与地方武装的关系。搞根据地,搞游击战,一定要有核心力量。核心就是主力部队。只有不断加强主力部队的建设,使之与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斗争有机结合,才能战胜敌人,发展根据地。而特委的方针却与此相反,失败的命运当然是不可避免的。第四,在游击战的战术上,不懂得避强击弱,有进有退,有游有击,而是硬碰硬,搞拼命主义。“以卵击石”,焉有成功之理!总之,那个时候我们党还缺乏武装斗争经验,出现这些问题并不奇怪。
徐向前对海陆丰人民感慨万端,在《奔向海陆丰》一文中最后一段提到:
人民永远和红军一条心。山外的青年、老人和妇女时常冒着生命的危险,往山上送粮食。有时粮食接济不上,战士们下河抓小鱼,到山坡上找野菜充饥。冬天,没有住的地点,自己割草盖房子;没有被子盖,便盖着稻草过夜。敌人每到山上“围剿”,一定把草房放火烧掉,可是等他们过去后,我们又盖起来。东山烧了西山盖,西山烧了南山盖。正像我们伟大的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所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年轻的红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斗争、生长……(张武认)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