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0年(1921年),第二次粵桂戰爭爆發。葉舉率部進入廣西,任粵軍前敵總指揮兼粵桂邊防督辦。民國11年(1922年)任粵軍總指揮,在5月20日將其率領部隊回師廣東迎奉陳炯明復職,此事件引起孫中山的不滿要求其部隊離粵,雙方的衝突最終演變成反孫文的六一六事變,此役炮擊總統府的軍隊即為葉舉的部隊。
杨坤如
10月14日,得到蘇聯援助的黃埔校軍攻占惠州。第二次惠州防衛戰徹底失敗,楊坤如負傷出逃帶衛隊數百人,
洪兆麟
。辛亥革命時,經陳炯明、鄧鏗策動,洪兆麟在惠州投向革命派。[1]1914年,洪兆麟返回惠州策劃推翻效忠袁世凱的廣東鎮撫使龍濟光,計畫失敗後獨自逃往香港
廣東省省長朱慶瀾任命洪兆麟為惠州幫辦。[1]1923年5月,陳炯明在東江宣布復出,成立救粵軍。同年6月20日,救粵軍在汕頭設總指揮部,林虎任總指揮,洪兆麟任副總指揮。在東征軍退回廣州時,洪兆麟部又進占潮汕地區。
第二次與國民革命軍交戰是在民國14年11月第二次東征戰役末期,該役在河婆交戰,洪兆麟腿部重彈負傷,部隊再度退入閩南地區,但被張毅指揮的福建陸軍繳械。失去部隊的洪兆麟獨自逃往香港。12月9日,洪兆麟在乘船赴上海途中,被國民黨的刺客,船員韋德行刺擊斃。[1][2]
邓本殷
此後升任廣東西路巡防營管帶,受廣東陸路提督龍濟光統轄。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巡防營縮編,鄧本殷去職,後赴福建投原廣東瓊州鎮總兵、時任福建漳泉鎮守使黃培松。[1]
1913年8月,龍濟光率濟軍占領廣州,並就任廣東都督,隨即擴編濟軍。鄧本殷乃返回廣東參加濟軍,任警衛軍第十三路軍第十七營營長。1915年底,袁世凱稱帝,龍濟光擁護,遭雲南、廣西的護國軍以及各地民軍的進攻。1916年5月,民軍攻占新會城,逮捕並殺害了駐該城的警衛軍營長呂文軒,將該警衛軍繳械。鄧本殷奉命率部反攻,擊敗民軍,收復新會城,後來升任幫統。[1]
1916年10月,舊桂系陸榮廷率桂軍進占廣州,龍濟光戰敗撤往瓊崖,鄧本殷部改編為廣東省省長朱慶瀾所率省長親軍,負責地方治安及剿匪。但因不是舊桂系的嫡系部隊,鄧本殷部受舊桂系排斥。不久,北洋政府軍隊從福建進攻廣東,孫中山乃同舊桂系協商,舊桂系答應交給陳炯明20個營的警衛軍(約五千人)組建援閩粵軍。1918年1月,陳炯明任援閩粵軍總司令,將該軍編成5個支隊、1個預備隊、1個游擊隊,鄧本殷部2個營編入第四支隊(該支隊轄3個營),鄧本殷任第四支隊司令。[1]1918年9月,援閩粵軍占領漳州,並成立了轄閩西南26個縣的閩南護法區,為孫中山開展護法運動的基地。在閩南護法區內,援閩粵軍由20個營的警衛軍擴編為2個正規軍,鄧本殷部改編為援閩粵軍第六支隊
回粵之戰開始後,鄧本殷部同羅紹雄支隊、熊略支隊編為中路軍,在參謀處長葉舉指揮下,自平和進攻饒平
1921年1月,鄧本殷部進占瓊崖,扣留了舊桂系瓊崖駐軍的團長何福昌,整編了瓊崖駐軍,收復瓊崖。[1]
孫中山回到廣東後,重新組織廣東軍政府,整編援閩粵軍,將廣東省分設10個善後處,鄧本殷部擴編為粵軍第四獨立旅(轄2個團共6個營),隸屬粵軍第一軍(陳炯明兼任軍長)。鄧本殷升任旅長,併兼瓊崖善後處處長,自此開始統治瓊崖5年多,直到1926年2月遭國民革命軍擊敗。[1]
遭國民革命軍擊敗[編輯]
1925年8月,廖仲愷遇刺身亡。此後,建國粵軍參謀長兼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驅逐粵軍總司令許崇智,駐四邑的一部分粵軍乃轉投鄧本殷。鄧本殷乘機進攻廣州國民政府。[1]
冯锐
(岭南糖业先驱)
获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授。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广东由陈济棠掌握军政大权。他为了养活庞大的军队和官僚机构,解决财政经济困难,增强对抗南京蒋介石中央的实力,授意省政府制订了一个以广州为中心建一批现代化工厂的《发展工业三年计划》。这份计划原没有糖厂项目的,正从菲律宾参加完一个国际会议后回国的省农林局局长冯锐此时提交了《复兴广东糖业三年计划》,恰成为工业计划的补充而被接纳。他的糖业三年计划,是从1934年至1936年兴办市头、新造、顺德、东莞、惠阳、揭阳六家糖厂,总日榨蔗能力高达7000吨,预算投资1975万元。而这笔庞大资金一时成了一大难题。冯锐在考察时获悉,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萧条,国际资本尤其是钢铁制造业苦无出路,他利用这一时机与美国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公司谈判,达成非常有利条件,建厂购置设备厂房的款项由上述两机构负责借贷融资,省银行担保,工厂生产后分20期偿还,顺利解决了建厂所需主要资金。1934年12月10日,“市头制炼处”就在广州番禺市头村建成投产,这是中国内地首家现代化甘蔗制糖厂。冯锐任广东省蔗糖营造场经理,广东粮食调节委员会委员。冯锐大胆利用外资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终于促成广东制糖业的飞跃式发展。更可贵的是,当时所办的糖厂及所培养训练的技术骨干,成为了新中国甘蔗糖业界的中坚,为我国制糖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