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黄埔军校教导团的前生今世吗?

 文/胡博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1924年成立的五个黄埔军校教导团产生了兴趣,有的人为了宣传自己所喜欢部队的历史,甚至还发生硬把这些部队往教导团的历史上扯,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遗憾的是,笔者至今没发现有专文介绍这些教导团的后续历史。既然如此,就由笔者做个开路人,介绍一下这五个教导团历史吧。

要说教导团的后续历史,自然得先把教导团的来历交代清楚。



一、军校教导团的来历

自从孙中山重新当上大元帅后,就开始决定要组建自己的武装,这样才不会再被那些军阀利用,于是他就开始筹划自己未来部队的编制了。可是这位非军人出身的大元帅在经过一个月多的“深思熟虑”之后,竟然制定出一个全世界最为庞大的师级编制(师辖三团、团辖六营、营辖六连、连辖三列、列辖六伍)。当孙中山在1924年初将这个编制提出后,立即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理由很简单,如此庞大的编制,以当时广东一省的人力物力来看,根本不现实。在看到各界的反对之后,孙中山似乎也意识到了他在制订编制时过于理想化的缺陷。于是他吸取教训,耐心的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之后,重新制订了编制表,并且决定先编一个团试验一下。

其实在7月中旬,黄埔军校的高层就已经着手“试验团”的筹建工作。他们首先从浙江、江苏、湖南三个省秘密招募了3000多青年工人和农民,作为“试验团”的兵源,并加紧军事训练。在等到11月军校第一期学员毕业之后,将具备军事才华的教官们编入团内,当连以上的指挥官;将部分成绩优秀的毕业生派任连以下的低级军官。人事编组完毕之后,孙中山委派校长蒋中正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教导团”(后文简称军校教导团)的军旗授予首任团长何应钦(原军校总教官)。于是在1924年11月20日这一天,这支影响到今后国民革命军历史的军校教导团成立了。

军校教导团所采用的编制,主要是根据苏联军事顾问建议的“三三制”来实行的。具体编制是:团辖三营、营辖三连、连辖三排、排辖三班,此外团部直辖有两个机关枪连、一个特务连、一个侦察连、一个通讯连、一个辎重队、一个卫生队,全团编成后有1000余人。团部设团长、党代表和参谋长,团以下不设参谋长,连以上设党代表。团的指挥官和党代表分别管理所属部队的军事和政治工作。这个编制以后被作为样板使用(其中党代表制度后来被取消),一直影响到六十年代。

由于军校教导团的官兵都是清一色向往革命的忠实党徒,所以团内的军纪、教育等等都起到了模范作用,就连参观的军阀也纷纷称赞。于是孙中山决定继续抽调军校教官、学员和士兵再编一个团。原先的军校教导团称为第1团,新编的教导团称为第2团。军校教导第2团成立于12月26日,团长由王柏龄(原军校教授部主任)担任。


二、第一次东征中的军校教导团

1925年1月7日,盘踞在东江地区的陈炯明乘孙中山北上与北洋政府谈判的时候亲率三路大军直攻广州。面对强敌,大元帅留守府立即组织部队予以反击。由于情况紧急,刚成立才两个月的军校教导团也奉命参战。对于这两个基层军官只经过五个月训练、士兵也只经过五个月短暂训练的教导团来说,此时上阵显的十分勉强。即便如此,这些满脑子具备革命思想的“亡命徒”还是给了陈炯明一个下马威。

陈炯明的叛军在遭到各路“建国联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其中一部退守淡水。淡水在陈炯明的亲信将领熊略经营下,被誉为“固若金汤”,而负责进攻淡水的便是初出茅庐的军校教导团。当熊略得知攻城的部队属于新成立的军校教导团时,轻蔑之意逐渐显露出来了,他根本看不起这个部队。

事实正好相反,军校教导团冒着枪林弹雨前仆后继,迅速抵达城下,并且立即组织起一个百来人的敢死队爬城进攻。熊略会永远记住这一天的,因为攻城部队仅仅用了两个小时便打开缺口,并且俘虏了守将林烈。接着突入城头的部队迅速扩大缺口,并接应后续部队收复淡水。军校教导团首战告捷,这给了之后的追击作战开了一个好头。果然,有了实战经验的军校教导团又在棉湖打了一个胜仗。此后,军校教导团一路追击陈炯明残部势如破竹,彻底让那些军阀部队刮目相看。

然而孙中山却没有看到军校教导团为他得来的光荣。因为在4月4日东征告捷时,孙中山已经在一个月前的3月12日去世了。他没有看到他亲手编组的军校教导团的辉煌历史,也没有看到国民党北伐胜利的那一天,他带着无限的遗憾去世了。但是,军校教导团的历史仍在延续。


三、从党军到国民革命军

1925年4月13日,在廖仲恺的提议下,驻军潮州的两个军校教导团奉命合编为党军第1旅,任命何应钦为旅长。21日,党军抽调第1、第2团的部分骨干扩编第3团,此后又于6月16日、8月17日增编第4、第5团。其中第1、2、3团编为党军第1师,原旅长何应钦升任师长,刘峙、沈应时、钱大钧、刘尧宸、蒋鼎文分别担任五个团团长。从1924年11月20日到1925年8月17日,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军校教导团已经发展到五个团6000余人的规模了。

孙中山去世后,留在广州的军阀杨希闵、刘震寰联合云南军阀唐继尧阴谋发动叛乱。5月13日,尚未回防的东征军总部洞悉了杨、刘的阴谋,立即决定放弃潮、汕地区,立即回师广州。6月4日,杨、刘公开叛乱后,党军的五个团先后投入战斗。9日,第1师在蒋中正的亲自指挥下向石滩叛军发起进攻,面对声名远扬的军校教导团,叛军们明显斗志不足,稍一接触便纷纷退往白云山。11日,何应钦指挥部队秘密转移至广州附近,在拂晓对白云山、龙眼洞、瘦狗岭的叛军发起猛烈进攻。一天后彻底肃清该地区的判军残部,为保障革命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5年7月3日,国民政府成立了最高军事机关——军事委员会。8月26日,军委会决定将党军和各路建国军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其中党军第1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1师,军校教导第4、第5团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师。原先的五个军校教导团则分别成为了第1师和第2师建制下的五个团,只不过在番号之前再也没有“教导”两个字了。

国民革命军成立后,首先要做的便是进行统一广东的战争。在进攻惠州的战斗中,出身军校教导团的第2师被指定为攻城主力。在这次战斗中,第2师官兵奋勇拼杀,最终以惨重的代价突入城头,取得胜利。这一战,第4团团长刘尧宸阵亡,他是五个老团长中唯一死亡的人。第2师收复惠州后,第1师又在海陆丰、潮汕地区取得胜利。至月底,东江的陈炯明残部被彻底肃清。一个月后,邓本殷的八属联军也灰飞烟灭,广东政权终于得到了统一。


四、军校教导团之后的变革

广东政权统一之后,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7月誓师北伐,而由军校教导团演变而来的第1师和第2师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北伐军的主力。北伐胜利结束后,军校教导团的种子仍旧活跃的展现在国民政府实施的历次战役之中。下面将这五个团的后续沿革分别简述如下:

教导第1团:1925年8月编为第1师第1团后参加北伐。1926年5月改称第14师第40团。1928年7月改编为第2师第4旅第7团。期间参加过军阀混战、围剿红军,以及抗日战争。1940年2月改编为第2师第4团。抗战胜利后开赴东北投入内战。1949年8月撤往台湾。1952年10月改编为第33师第97团。1976年第33师改称第333师。如今教导第2团的种子仍旧存在于第333旅(原第333师998旅,后改编为第298旅)之中。历任团长为何应钦、刘峙、郭俊、邓振铨、黄杰、侯克圣、孙元良、赵公武、廖慷、司徒洛、刘玉章、雷克文、李运成、郭永、张燦光、贾乃隆(截止到1960年)。

教导第2团:1925年8月编为第1师第2团后参加北伐。1928年7月改编为第9师第25旅第51团。期间参加过军阀混战、围剿红军,以及抗日战争。1939年11月改编为第9师第27团。在1946年的整军计划中,第27团仍旧保留建制,并参加内战。至1950年1月在四川筠连起义。同年5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7师第499团第1营。9月撤消建制,士兵补充第50军。历任团长为王柏龄、沈应时、金佛庄、倪弼、胡宗南、李玉堂、刘戡、夏德贵、谢辅三、陈竞、孙鉴堂、黄振刚、蒋治英、梅学孚、邱健、王惜时、潘庆梁。

教导第3团:1925年8月编为第1师第3团后参加北伐。1926年5月改称第14师第41团。1928年7月改编为第2师第4旅第8团,期间参加过军阀混战和围剿红军的战斗。1932年8月,第8团在悟仙山战斗中遭到红军重创,于战后被撤消番号,残余官兵补入第7团。历任团长为钱大钧、王禄丰、蔡熙盛、楼景越、赵强华、陈应龙、胡世贤、杨少初。

教导第4团:1925年8月编为第2师第4团后参加北伐。1928年3月改称第2师第2团。7月改编为第1师第1旅第2团,期间参加过军阀混战、围剿红军,以及抗日战争。1939年3月第1师裁撤旅部时仍保持第2团番号。在1946年的整军计划中,第2团在1946年4月整编为第1旅第1团。同年9月在浮山被解放军歼灭。历任团长为刘尧宸、李赓护(代)、惠东升(代)、陈继承、梁自厚、章烈(代)、陈琪、唐云山、廖昂、罗克传、杨定南、杨杰、邓宏仪、吴俊、王亚武。

教导第5团:1925年8月编为第2师第5团后参加北伐。1928年3月改称第2师第1团。7月改编为第1师第1旅第1团,期间参加过军阀混战、围剿红军,以及抗日战争。1939年3月第1师裁撤旅部时仍保持第1团番号。在1946年的整军计划中,第1团在1946年4月整编为第1师独立团。整编第1旅覆没后,独立团仍恢复第1团番号,长年在陕西作战,后退入四川。1949年12月27日因突围无望被迫向解放军投诚,部队遣散。历任团长为蒋鼎文、严尔艾、文志文、张纲、李延年、许非由、袁朴、李正先、熊志一、王应尊、吴俊、曹日灵、周环、罗志德、敬继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民国时期的最高军事学府出了哪些名人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国民党起家的5个教导团,负责人都是谁?后来都怎么样了?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一手创建的中国近代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军校,这所军校创建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动革命,统一全国。在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意识到没有军权是不行的,于是为了能够掌握军权,孙中山决定成立黄埔军校。

1924年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建立了黄埔军校。军校有了,剩下的就是军队的组建问题了,为此孙中山特意吸取各方意见,组建了教导团,这是国民党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支队伍,也是国民党的起家部队。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黄埔军校的这五个教导团。

教导5团:

成立于1925年8月,原本属于国民革命军第2师,首任指挥官是蒋鼎文,他参加过北伐战争,中原大战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为国民党的起家部队,教导5团一直受到了国民党内部的重视,尽管第2师遭受了多次改编,但教导5团的地位一直没有发生变化,直到后来投降解放军,教导5团的番号才被取消。

教导4团:

1925年8月成立,属于第2师第4团,首任长官叫刘尧宸,后来又被改编为第1师第1团,改番号一直延续到最后。教导4团参加过北伐战争,是专门为北伐而组建的军队,全军绝大部分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因此教导4团作战非常勇猛,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过在解放战争中,教导4团于浮山遭到了解放军的毁灭性打击,全团被歼灭,于是教导四团的番号从此不复存在。

教导3团:

1925年8月成立,属于第1师管辖,首任指挥官叫钱大钧,后来教导三团被改编为第2师第8团。该部队经历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虽然这支部队打得很勇敢,但在1932年八月,教导三团遭到红军重创,国民政府无奈之下只好撤销教导三团的番号。

教导2团:

教导2团属于第1师第2团,首任指挥官为王柏龄,这是国民党亲自组建的第二支队伍,后来被改编为第9师第51团。这支队伍与前面几个都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这支军队在1950年起义投诚,后人员被分散编入解放军第50军中。

教导1团:

教导1团是孙中山亲手创建的第一支队伍,属于第1师第1团,首任指挥官是何应钦。这支队伍在攻打叛军陈炯明时表现十分出色,让人们对黄埔军校教导团刮目相看。在所有教导团中,教导1团是唯一至今保留完好的队伍。如今台湾内部的第333旅,其前身就是这个大名鼎鼎的教导1团。黄埔军校的教导团每一个都声名远扬,强悍的战斗力让军阀和侵略者们感到害怕。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 国际中文学院 # 文化 # 见识 # 认知力 欢迎合作 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发展推广基地 世界华人交流协会文化委员会主办 合作电邮: gjzwxy @gmail.com 合作 Wh atsApp/ 手机短信: +85253044583 官网: https://gjzwxy.wordpress.com/ 合作: https://gjzwxy.blogspot.com/ 电报群: https://t.me/gjzwxy 视频网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B8Pa_QGhhFUgXeLGjBotHA 国 际 中文学院学 习 会 视频 网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ybX_x3Iebmo3i-WA01vaaQ 国际中文学院International Chinese College外联 https://internationalchinesecollege.blogspot.com/ 国际中文学院等院校欢迎合作 https://gjzwxy.blogspot.com/search?updated-max=2019-12-11T13:02:00-08:00&max-results=7 国际中文学院 创办 2 级机构说明 https://gjzwxy.blogspot.com/search?updated-max=2019-12-11T13:02:00-08:00&max-results=7 推特: https://twitter.com/gjzwxy 2 INTERNATIONAL  CHINESE  COLLEGE 国际中文学院 @gjzwxy 2 # 国 际 中文学院 # 中文学院 #chinese #college # 文化 # 国学 # 佛学 # 历 史 # 哲学 # 社会 # 人文 # 战 略 # 成功 # 谋 略 # 传统 文化 # 现 代人文 # 传统 技 术 # 玄学 # 易 经 # 中医 # 武 术 # 书 法 # 书 画 欢迎各地合作书院、研究院、学堂、讲座、论坛、电视 等 文史哲国儒佛道文化战略社会人文等各学院学会、研究院所中心研究会,欢迎合作。欢迎导师助教研究员院...

西北局

這是共產國際整體計畫的一個小部分,核心部分是https://t.co/KSIEgqm4Nv 是的,「1934年夏,共产国际驻上海的远东局军事代表弗雷德回到莫斯科,……就中国红军的未来发展方向问题提交了他的建议书。在这份建议书中,弗雷德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中国红军向西北发展的战略意义。」 相应的,中共中央撤出上海,大批人员向华北转移。 https://t.co/ylLwXtfzK7 「根据几年来斗争的经验,红军的发展极度需要来自国外的援助,而这种援助只能通过加强中共在西北的工作和红军向西北发展的战略来实现。为此,弗雷德提议,立即在苏联中亚细亚的阿拉木图组织由中共军政领导人和共产国际联络部人员联合组成的中共西北局,https://t.co/CJFH42JaJw 习仲勋与云泽(乌兰夫)的交情,源头就在胡景翼。 当然还有内蒙古大青山至陕西榆林的苏联援助交通干线的亲密合作。 他们都是深受苏联信任的。 https://t.co/XqCIEoGIPu 开始调查通过新疆、外蒙等地派遣人员到中国西北各省发展游击战争的可能性,直接援助陕北的红二、六军,并通过他们接通四川红军。」 1934年夏,共产国际驻上海的远东局军事代表弗雷德回到莫斯科。在和各方面负责人交谈之后,他很快向共产国际副总书记兼联络局局长皮亚特尼茨基就中国红军的未来发展方向问题提交了他的建议书。在这份建议书中,弗雷德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中国红军向西北发展的战略意义。 弗雷德在这一文件中明确提出,目前红军及苏区在中国南方,包括在江西的发展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中国革命当前最具发展前途的根据地是在四川。但四川的工作还远不能令人满意,它在各方面的工作都相当薄弱,不能适应建立巩固根据地的要求。特别重要的是,根据几年来斗争的经验,红军的发展极度需要来自国外的援助,而这种援助只能通过加强中共在西北的工作和红军向西北发展的战略来实现。为此,弗雷德提议,立即在苏联中亚细亚的阿拉木图组织由中共军政领导人和共产国际联络部人员联合组成的中共西北局,开始调查通过新疆、外蒙等地派遣人员到中国西北各省发展游击战争的可能性,直接援助陕北的红二、六军,并通过他们接通四川红军。为此不仅应当从莫斯科派遣一些有能力的和具有主动工作精神的中国干部到中国西北地区去,而且应当考虑派遣一些在苏联远东地区工作的华人干部,包括一些从东北来的游击队成员,通过新疆到中国的西北地区去...
为何日军总能以少胜多?1个师敢打十个师,广西狼兵上将说出实情   2020-05-11 17:04 在抗战时期,日军经常以少胜多,甚至1个师团击败十几个师,1个步兵大队击破1个师的记录。为什么,日军总是可以以少胜多呢? 就连著名的广西狼兵司令李宗仁都说:“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对手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级将领之中虽乏出色战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则上,绝少发生重大错误。”。 朱可夫评价日军是:与我们在哈勒哈河作战的日军士兵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下级指挥人员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下级指挥人员一般不会投降。 日本陆军步兵那些预备役其实战斗力很一般,1938年6月,在关内的65万日军,现役未11%,预备役22%,后备役45%,其他是补充役。很多人完成三个月仓促训练,就送到战场上了。 1942年第10师团的新兵横山泰和回忆录说,他们在日本国内的三个月的训练里只有一次实弹射击的机会,剩余的实弹射击训练都是在到达前线后进行的。 岗村宁次也表示:预、后备役士兵大多数对于军事技能已经生疏,军事教育也不充分,年龄较大,与现役兵相比,战斗力明显落后。 从1931年至1945年,陆军士官学校本科仅仅培养了12000多名军官,其实日本陆军是非常缺乏合格军官的。为了补充军官对外,就招收高中文凭老兵核38岁以下老军曹参加,甲等和乙等预备士官培训,一般6个月为一期,最高可以晋升到大尉军衔。 日军在整个二战,真正军官学校正牌毕业的军官,只有总数的5%,其他都是6个月速成教育出来的。比如在1944年衡阳战役,日军第116师团军官当中,毕业于正规军校的只有9个人。 日本军队战斗力不在于普通士兵的军事技能,也不在于军官是不是完整大学毕业。核心是士兵完全服从士官和老兵指挥就可以了,战斗当中,军曹和老兵才是战斗核心。日本一个中队都有5-6名军曹,他们才是日军战斗力核心。 他们报考预备军官训练学校以后,还会担任大队以下基层军官,拥有非常丰富的战斗经验,管理经验和战术能力。 另外就是日军武器好,弹药充足,在战场上,日军1个野战步兵大队可以携带30万发子弹,3000枚掷弹,270发步兵炮炮弹。在1940年,日军扫荡部队,几百人,都会一个士兵携带120发子弹,3枚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