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黄埔军校教导团的前生今世吗?

 文/胡博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1924年成立的五个黄埔军校教导团产生了兴趣,有的人为了宣传自己所喜欢部队的历史,甚至还发生硬把这些部队往教导团的历史上扯,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遗憾的是,笔者至今没发现有专文介绍这些教导团的后续历史。既然如此,就由笔者做个开路人,介绍一下这五个教导团历史吧。

要说教导团的后续历史,自然得先把教导团的来历交代清楚。



一、军校教导团的来历

自从孙中山重新当上大元帅后,就开始决定要组建自己的武装,这样才不会再被那些军阀利用,于是他就开始筹划自己未来部队的编制了。可是这位非军人出身的大元帅在经过一个月多的“深思熟虑”之后,竟然制定出一个全世界最为庞大的师级编制(师辖三团、团辖六营、营辖六连、连辖三列、列辖六伍)。当孙中山在1924年初将这个编制提出后,立即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理由很简单,如此庞大的编制,以当时广东一省的人力物力来看,根本不现实。在看到各界的反对之后,孙中山似乎也意识到了他在制订编制时过于理想化的缺陷。于是他吸取教训,耐心的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之后,重新制订了编制表,并且决定先编一个团试验一下。

其实在7月中旬,黄埔军校的高层就已经着手“试验团”的筹建工作。他们首先从浙江、江苏、湖南三个省秘密招募了3000多青年工人和农民,作为“试验团”的兵源,并加紧军事训练。在等到11月军校第一期学员毕业之后,将具备军事才华的教官们编入团内,当连以上的指挥官;将部分成绩优秀的毕业生派任连以下的低级军官。人事编组完毕之后,孙中山委派校长蒋中正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教导团”(后文简称军校教导团)的军旗授予首任团长何应钦(原军校总教官)。于是在1924年11月20日这一天,这支影响到今后国民革命军历史的军校教导团成立了。

军校教导团所采用的编制,主要是根据苏联军事顾问建议的“三三制”来实行的。具体编制是:团辖三营、营辖三连、连辖三排、排辖三班,此外团部直辖有两个机关枪连、一个特务连、一个侦察连、一个通讯连、一个辎重队、一个卫生队,全团编成后有1000余人。团部设团长、党代表和参谋长,团以下不设参谋长,连以上设党代表。团的指挥官和党代表分别管理所属部队的军事和政治工作。这个编制以后被作为样板使用(其中党代表制度后来被取消),一直影响到六十年代。

由于军校教导团的官兵都是清一色向往革命的忠实党徒,所以团内的军纪、教育等等都起到了模范作用,就连参观的军阀也纷纷称赞。于是孙中山决定继续抽调军校教官、学员和士兵再编一个团。原先的军校教导团称为第1团,新编的教导团称为第2团。军校教导第2团成立于12月26日,团长由王柏龄(原军校教授部主任)担任。


二、第一次东征中的军校教导团

1925年1月7日,盘踞在东江地区的陈炯明乘孙中山北上与北洋政府谈判的时候亲率三路大军直攻广州。面对强敌,大元帅留守府立即组织部队予以反击。由于情况紧急,刚成立才两个月的军校教导团也奉命参战。对于这两个基层军官只经过五个月训练、士兵也只经过五个月短暂训练的教导团来说,此时上阵显的十分勉强。即便如此,这些满脑子具备革命思想的“亡命徒”还是给了陈炯明一个下马威。

陈炯明的叛军在遭到各路“建国联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其中一部退守淡水。淡水在陈炯明的亲信将领熊略经营下,被誉为“固若金汤”,而负责进攻淡水的便是初出茅庐的军校教导团。当熊略得知攻城的部队属于新成立的军校教导团时,轻蔑之意逐渐显露出来了,他根本看不起这个部队。

事实正好相反,军校教导团冒着枪林弹雨前仆后继,迅速抵达城下,并且立即组织起一个百来人的敢死队爬城进攻。熊略会永远记住这一天的,因为攻城部队仅仅用了两个小时便打开缺口,并且俘虏了守将林烈。接着突入城头的部队迅速扩大缺口,并接应后续部队收复淡水。军校教导团首战告捷,这给了之后的追击作战开了一个好头。果然,有了实战经验的军校教导团又在棉湖打了一个胜仗。此后,军校教导团一路追击陈炯明残部势如破竹,彻底让那些军阀部队刮目相看。

然而孙中山却没有看到军校教导团为他得来的光荣。因为在4月4日东征告捷时,孙中山已经在一个月前的3月12日去世了。他没有看到他亲手编组的军校教导团的辉煌历史,也没有看到国民党北伐胜利的那一天,他带着无限的遗憾去世了。但是,军校教导团的历史仍在延续。


三、从党军到国民革命军

1925年4月13日,在廖仲恺的提议下,驻军潮州的两个军校教导团奉命合编为党军第1旅,任命何应钦为旅长。21日,党军抽调第1、第2团的部分骨干扩编第3团,此后又于6月16日、8月17日增编第4、第5团。其中第1、2、3团编为党军第1师,原旅长何应钦升任师长,刘峙、沈应时、钱大钧、刘尧宸、蒋鼎文分别担任五个团团长。从1924年11月20日到1925年8月17日,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军校教导团已经发展到五个团6000余人的规模了。

孙中山去世后,留在广州的军阀杨希闵、刘震寰联合云南军阀唐继尧阴谋发动叛乱。5月13日,尚未回防的东征军总部洞悉了杨、刘的阴谋,立即决定放弃潮、汕地区,立即回师广州。6月4日,杨、刘公开叛乱后,党军的五个团先后投入战斗。9日,第1师在蒋中正的亲自指挥下向石滩叛军发起进攻,面对声名远扬的军校教导团,叛军们明显斗志不足,稍一接触便纷纷退往白云山。11日,何应钦指挥部队秘密转移至广州附近,在拂晓对白云山、龙眼洞、瘦狗岭的叛军发起猛烈进攻。一天后彻底肃清该地区的判军残部,为保障革命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5年7月3日,国民政府成立了最高军事机关——军事委员会。8月26日,军委会决定将党军和各路建国军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其中党军第1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1师,军校教导第4、第5团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师。原先的五个军校教导团则分别成为了第1师和第2师建制下的五个团,只不过在番号之前再也没有“教导”两个字了。

国民革命军成立后,首先要做的便是进行统一广东的战争。在进攻惠州的战斗中,出身军校教导团的第2师被指定为攻城主力。在这次战斗中,第2师官兵奋勇拼杀,最终以惨重的代价突入城头,取得胜利。这一战,第4团团长刘尧宸阵亡,他是五个老团长中唯一死亡的人。第2师收复惠州后,第1师又在海陆丰、潮汕地区取得胜利。至月底,东江的陈炯明残部被彻底肃清。一个月后,邓本殷的八属联军也灰飞烟灭,广东政权终于得到了统一。


四、军校教导团之后的变革

广东政权统一之后,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7月誓师北伐,而由军校教导团演变而来的第1师和第2师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北伐军的主力。北伐胜利结束后,军校教导团的种子仍旧活跃的展现在国民政府实施的历次战役之中。下面将这五个团的后续沿革分别简述如下:

教导第1团:1925年8月编为第1师第1团后参加北伐。1926年5月改称第14师第40团。1928年7月改编为第2师第4旅第7团。期间参加过军阀混战、围剿红军,以及抗日战争。1940年2月改编为第2师第4团。抗战胜利后开赴东北投入内战。1949年8月撤往台湾。1952年10月改编为第33师第97团。1976年第33师改称第333师。如今教导第2团的种子仍旧存在于第333旅(原第333师998旅,后改编为第298旅)之中。历任团长为何应钦、刘峙、郭俊、邓振铨、黄杰、侯克圣、孙元良、赵公武、廖慷、司徒洛、刘玉章、雷克文、李运成、郭永、张燦光、贾乃隆(截止到1960年)。

教导第2团:1925年8月编为第1师第2团后参加北伐。1928年7月改编为第9师第25旅第51团。期间参加过军阀混战、围剿红军,以及抗日战争。1939年11月改编为第9师第27团。在1946年的整军计划中,第27团仍旧保留建制,并参加内战。至1950年1月在四川筠连起义。同年5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7师第499团第1营。9月撤消建制,士兵补充第50军。历任团长为王柏龄、沈应时、金佛庄、倪弼、胡宗南、李玉堂、刘戡、夏德贵、谢辅三、陈竞、孙鉴堂、黄振刚、蒋治英、梅学孚、邱健、王惜时、潘庆梁。

教导第3团:1925年8月编为第1师第3团后参加北伐。1926年5月改称第14师第41团。1928年7月改编为第2师第4旅第8团,期间参加过军阀混战和围剿红军的战斗。1932年8月,第8团在悟仙山战斗中遭到红军重创,于战后被撤消番号,残余官兵补入第7团。历任团长为钱大钧、王禄丰、蔡熙盛、楼景越、赵强华、陈应龙、胡世贤、杨少初。

教导第4团:1925年8月编为第2师第4团后参加北伐。1928年3月改称第2师第2团。7月改编为第1师第1旅第2团,期间参加过军阀混战、围剿红军,以及抗日战争。1939年3月第1师裁撤旅部时仍保持第2团番号。在1946年的整军计划中,第2团在1946年4月整编为第1旅第1团。同年9月在浮山被解放军歼灭。历任团长为刘尧宸、李赓护(代)、惠东升(代)、陈继承、梁自厚、章烈(代)、陈琪、唐云山、廖昂、罗克传、杨定南、杨杰、邓宏仪、吴俊、王亚武。

教导第5团:1925年8月编为第2师第5团后参加北伐。1928年3月改称第2师第1团。7月改编为第1师第1旅第1团,期间参加过军阀混战、围剿红军,以及抗日战争。1939年3月第1师裁撤旅部时仍保持第1团番号。在1946年的整军计划中,第1团在1946年4月整编为第1师独立团。整编第1旅覆没后,独立团仍恢复第1团番号,长年在陕西作战,后退入四川。1949年12月27日因突围无望被迫向解放军投诚,部队遣散。历任团长为蒋鼎文、严尔艾、文志文、张纲、李延年、许非由、袁朴、李正先、熊志一、王应尊、吴俊、曹日灵、周环、罗志德、敬继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民国时期的最高军事学府出了哪些名人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国民党起家的5个教导团,负责人都是谁?后来都怎么样了?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一手创建的中国近代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军校,这所军校创建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动革命,统一全国。在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意识到没有军权是不行的,于是为了能够掌握军权,孙中山决定成立黄埔军校。

1924年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建立了黄埔军校。军校有了,剩下的就是军队的组建问题了,为此孙中山特意吸取各方意见,组建了教导团,这是国民党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支队伍,也是国民党的起家部队。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黄埔军校的这五个教导团。

教导5团:

成立于1925年8月,原本属于国民革命军第2师,首任指挥官是蒋鼎文,他参加过北伐战争,中原大战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为国民党的起家部队,教导5团一直受到了国民党内部的重视,尽管第2师遭受了多次改编,但教导5团的地位一直没有发生变化,直到后来投降解放军,教导5团的番号才被取消。

教导4团:

1925年8月成立,属于第2师第4团,首任长官叫刘尧宸,后来又被改编为第1师第1团,改番号一直延续到最后。教导4团参加过北伐战争,是专门为北伐而组建的军队,全军绝大部分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因此教导4团作战非常勇猛,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过在解放战争中,教导4团于浮山遭到了解放军的毁灭性打击,全团被歼灭,于是教导四团的番号从此不复存在。

教导3团:

1925年8月成立,属于第1师管辖,首任指挥官叫钱大钧,后来教导三团被改编为第2师第8团。该部队经历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虽然这支部队打得很勇敢,但在1932年八月,教导三团遭到红军重创,国民政府无奈之下只好撤销教导三团的番号。

教导2团:

教导2团属于第1师第2团,首任指挥官为王柏龄,这是国民党亲自组建的第二支队伍,后来被改编为第9师第51团。这支队伍与前面几个都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这支军队在1950年起义投诚,后人员被分散编入解放军第50军中。

教导1团:

教导1团是孙中山亲手创建的第一支队伍,属于第1师第1团,首任指挥官是何应钦。这支队伍在攻打叛军陈炯明时表现十分出色,让人们对黄埔军校教导团刮目相看。在所有教导团中,教导1团是唯一至今保留完好的队伍。如今台湾内部的第333旅,其前身就是这个大名鼎鼎的教导1团。黄埔军校的教导团每一个都声名远扬,强悍的战斗力让军阀和侵略者们感到害怕。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1927粤军与南昌起义

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程潜 第1方面军总指挥 唐生智 四军一些高级军官如陈可钰 北伐3军副军长12师师长,率10师师长陈铭枢 12师师长张发奎 团长叶挺 、薛岳等人的反对 第2方面军总指挥 张发奎 参谋长 政治部主任郭沫若 秘书长:高语罕 第4军军长黄琪翔 参谋长叶剑英 政治部主任廖乾吾 12师长:缪培南 李汉魂 26师长徐志锐 第11军军长 朱晖日 副军长兼24师师长叶挺 25师 703团团长周士第 连长林彪 26师未起义 蔡廷锴蒋光鼐 81后11军军长叶 党代表聂荣 第20军军长贺龙 81后党代表廖乾吾 81后9军副军长朱德,党代表朱克靖 吉安 新编2师师长叶剑英,去4军军部,北伐河南回来后,什编第2方面军后,得任4军参谋长。 张发奎闻变,亲率十一军军长朱晖日乘火车由九江至马回岭,企图阻止二十五师参加暴动。不料该师七十三团团长周士第已率部起义,正在向南昌开进途中。与张发奎等相遇,将其卫队全部缴械。张发奎和朱晖日狼狈不堪,只好步行返回九江。 第3军军长朱培德 围剿军 广州政治分会主席 李济深 第8路军总指挥(粤桂及中央军) 广西省主席 15军军长黄绍竑 前敌总指挥 桂军师长 吕焕炎 第8路:战后黄艄公担任总指挥 11师长:陈济棠东路粤军总指挥 新编第2师长:薛岳+2团张瑞贵补充团广西人张飞 +香翰屏团 师长:许景唐 中央军 33军长钱大钧 桂系师长黄旭初 第5军军长徐福林 张发奎决定全力以赴,任命黄琪翔为前敌总指挥,率第四军主力第十二师缪耀南、第二十六师许志锐部开赴西江肇庆、梧州一带,进击黄绍■;其余主力部队也都悉数开赴广州外围,以防进犯之敌。广州城防务由叶剑英负责。这样,广州城内,敌人非常空虚,只剩下教导团、警卫团和其他少数部队,一时成了“不设防的城市”,这就给广州起义造成了极好的时机。 1927南昌暴动 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19/08/01/901000.html 1927年后,宁汉沪合流,张发奎图谋广东,叶挺叶剑英广州起义 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19/08/13/903453.html 19279潮州,汤坑 三河坝 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19/08/05/901311.html   叶...
汉年功高深知内情而蒙冤至死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370601.html (一)王明《中共50年》中的记载            王明(陈绍禹)于 1974年在莫斯科出版《中共50年》,该书对潘汉年会见汪精卫的事有如下一段报道: 「在1940年10月的一个夜里,我在延安和毛泽东有如下一段谈话:     他(注:毛泽东)说: 『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建议成立英美法苏反对德意日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事态的发展证明这是错误的。 应当做的事不是去搞什么英美法苏联盟,而应搞德意日苏的联盟。 』     我(注:王明)问:『为什么?』         他回答说:『- - -这你可能说我是主张亲法西斯路线的,不是吗?这我不怕。 至于中国应当建立同日本人和汪精卫的统一战线,以反对蒋介石,而不应当建立你所建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以你也错了。 』     他就这样似请求非请求地,终于在《新中华报》上发表了他这篇文章。-     至于对内政策,毛泽东事先不让党中央政治局知道,私自通过中共中央军委电台,   命令新四军政委饶漱石以他的名义派出代表与日军代表和汪精卫谈判共同反蒋的问题, - - -蒋介石的情报机关当时利用毛泽东与日军代表和汪精卫相勾结的事实为武器进行反攻宣传。- - - (三) 会见之后,国民党的消息与反应      当潘汉年与汪精卫会面时,   国民党军统戴笠手下打入汪伪政权的鲍文沛与潘打了个照面。 鲍文沛事后立即呈报戴笠与蒋介石。 他们非常重视这个事情,密切观察中共的动向,同时在报纸登出这个消息,攻击中共勾结日本,破坏抗战。 但中共中央立即否认潘与汪会见之事! (四)会见之后,中共内部的消息及措施      当潘汉年与汪精卫会谈后,   中共潜伏在汪伪政权的地下工作人员也获得此消息,十分诧异。 于是立即呈报中共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刘长胜,刘则立即呈报时任华中局...
  揭秘:孙中山临终写了3份遗嘱 都是写给谁的 相关主题 ●  宋庆龄晚年回忆:与孙中山结婚并非因为爱上他 ●  人大代表专门骑车上两会被疑作秀 回应是租的(图) ●  大多伦多商团明年5月访华 五大市长有谁同行 ●  男子穿迷彩服开假军车售假军靴:手一撕就破 ●  廖仲恺嫡孙:家中已三代人居要职 望儿孙勿从政 ●  保守党推迟复会打经济牌 叶礼庭斥其为讲笑话 ●  浙江80后老板买十台玛莎拉蒂奖励员工 ●  从经济刺激返回预算控制 联邦内阁改组十人易位 ●  黄飞鸿与十三姨的真实照片!真正的黄飞鸿长这样 ●  史海:孙中山原配夫人的人生 在澳门终老(图) ●  北京中轴线偏移之谜:并非正南正北 指向元上都(组图) ●  台舆论争议孙中山传记片 到底是"人"还是"神" ●  北京将打通完整中轴线 铛铛车有望开到永定门(图) ●  台学者呼吁设立“孙中山和平奖”争取话语权(图) ●  一家三口为上访在京流浪20年 每天到信访局登记 ●  盘点孙中山家族后人:多居海外低调平静生活(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孙中山 话题: 商团 话题: 国民党 话题: 广州 话题: 陈廉伯 1 (共1页) o***s 发帖数: 42149 1 孙中山的病情日趋恶化,国民党人商议预备遗嘱,由汪精卫、鲍罗廷、陈友仁起草和记录的遗嘱共有三个:《总理遗嘱》《致苏联遗书》和《家事遗嘱》。 1937年9月,毛泽东在《国共合作后的迫切任务》中指出:“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是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这一切正得益于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得益于孙中山重新阐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最后的政治遗产,也是“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胜利的革命的旗帜”。 孙中山欢迎俄国人对中国人的帮助 十月革命胜利后,孙中山虽然仍在寻求日、德、英和美国的援助,但是,列宁和苏维埃已引起他极大的兴趣。早在1918年夏,孙中山便以党的名义致电列宁说,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俄国存在八个月之久,这个事实给了东方人民以希望,一个类似的新的制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