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甦su(1908年-1935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08年生,广东佛山人。1925年参加省港大罢工,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任工人赤卫队敢死队队长,他带队同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起义失败后转移到香港,继续从事工人运动,先后任香港摩托车职工总会书记、中共香港市委组织部长、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兼军委委员。
1908年出生于佛山市禅城区一个粤剧艺人家庭,广东佛山人。1925年参加省港大罢工,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12月奉命到闽西苏区,历任中国工农红军闽西新12军政治委员)军长左权,第34师政治委员,第1军团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1935年1月复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与师长李聚奎率部参加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和策应第2师4团夺占泸定桥等战役战斗,为中央红军胜利完成长征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年11月直罗镇战役前夕,中央军委决定黄甦到陕南红73师任政治委员。接到调动工作命令后,他主动要求打完这一仗再赴任。战斗中亲率一个团担任主攻,21日在向国民党军发起总攻时英勇牺牲,年仅27岁。 早年在香港做工,积极投身工人运动。1925年参加省港大罢工。他走街串巷,动员群众参加罢工斗争。罢工开始后,任纠察队第九支队队长。他率领队员巡逻海岸,封锁港口,缉拿私运,严惩走狗,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模范纠察队队长。 1927年12月,黄甦参加广州起义,任工人赤卫队敢死队队长,带队同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起义失败后,他转移到香港,继续从事工人运动,先后任香港摩托车职工总会书记、中共香港市委组织部长、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兼军委委员。 1930年12月,黄甦奉命离开香港到闽西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国工农红军闽西新红12军政委、第34师政委、第1军团第1师政委。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战斗。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曾两次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4年9月任红8军团政治委员兼21师政治委员。面对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部队情绪低沉的情况,他鼓励大家:“我们党还在,红军还在,跟着党跟着红军,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战胜敌人。”后率部参加长征。1935年1月复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与师长李聚奎率部参加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和策应第2师4团夺占泸定桥等战役战斗。为中央红军胜利完成长征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5年9月,红一、三军团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黄甦先后任陕甘支队2大队政委、5大队政委。11月7日,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中心瓦窑堡后,立即组织反击国民党军队对陕甘根据地的“围剿”,决定于11月20日在直罗镇发起歼灭战。此时,已被中革军委任命为陕南第73师政委的黄甦,主动请求参加这一战役。11月21日拂晓,黄甦率部队向敌军重兵踞守的要害部位猛烈进攻,敌军踞要地顽抗,双方逐山进行争夺,黄甦在率部夺取山头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7岁。毛泽东在总结这次战役时说,我们时刻准备牺牲,我们的牺牲是换得全国全世界工农的解放。黄甦同志是中央委员,他的牺牲是有意义的。杀了贺敏人,跟红3师司号员毛泽覃,去一军团1师,师长李聚奎,政委 参谋长耿飙 政治部主任谭政
3团,原来1团和31团
南海县佛山镇
林彪好友左权
34年组建红8军团长周昆 政委黄 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罗瑞卿
拿了少数民族老百姓1-2银元,秋毫无犯,
杨开明
+++++++++++++++++++++++++++++++++++++++++++++++++++++++++++++++++++++++
李聚奎(1904年12月31日-1995年6月25日),原名李新喜,男,湖南安化县兰田(今属涟源)西坪村人。一九二八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排长、中队长、大队长,红三军第三纵队支队长,第九师二十七团团长、师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参谋长,抗日先遣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决死第一纵队副司令员、旅长兼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参谋长,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执行处副处长,西满军区参谋长,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后勤学院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一九五八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时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第一政委、负责志愿军后勤供应工作的李聚奎想起一件往事。那是在1936年底,他所在的西路军受挫祁连山,部队被打散了,他不得不只身东返,沿途乞讨。途中,他曾吃过老百姓给的一种炒面,这炒面的特点是食用方便,易于保存,这正符合目前志愿军作战的需要,于是他建议彭德怀司令员和总后勤部杨立三部长,用炒面来做志愿军指战员的野战方便食品。炒面:70%小麦,30%大豆、玉米或高粱,这些混合的粮食经炒熟、磨碎后,再加入0.5%的食盐。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