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供词:“我黨經費是(老舍的本家)舒啟昌管理”】
老舍应该是正黄旗人,杨古利族侄一等侯伊尔德的后裔。 老舍祖宅在正黄旗界内,祖坟由伊尔德坟的看坟人照看,而且老舍和伊尔德后裔舒启昌认过本家,需要注意的是,伊尔德的坟就在太平湖。 老舍之父有明文记为正红旗护军,有可能是支族或同族改旗。根据当时的京师警察厅布告 (司法),同时判决的同案犯还有:
舒启昌、谢光培、孟祥、郭林一
以上四名,判处一等有期徒刑十二年。
韩子明、赵玉发、吕玉如、张之旺、李云贵、张全印
以上六名,判处四等有期徒刑二年。
【老舍生涯里突兀的职业提升】
1924年,舒庆春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在英国期间,老舍曾使用Colin C. Shu这个英文名字(应为其基督教教名)。
【奉命为溥仪捉刀】
作家楼适夷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写些什么?”楼适夷问道。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皇帝’润色稿子呢!”一阵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项新任务——为末代皇帝溥仪修改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
问:据郑镜秋、舒启昌供言,他们在委员会只经管庶务及零星帐目,至于特别收入支出系你自己经管,这话不错么?
(李大钊)答:不错。
……
问:现有中央执行委员会帐一册,你看是你自己登记的不是?
答:不是。但是我确知道其中收支情形。
【注:会计是北大英文系毕业的范鸿劼】
问:北京政治委员会之组织?
(李大钊)答:北京政治委员会分文书股、庶务股、宣传股,惟现在北京政治委员止(只)我一人,组织已不完备。办事之人大略分为英文、日文、法文、俄文、宣传、庶务等部分。舒启昌管庶务,陈乔年管俄文,杨景山、陶永立均管抄写,陶永立并充当俄人教读,
范鸿劼管搜集材料及研究理论,陈乔年管俄文,杨善南管宣传,刘伯庄管国民运动,李一鸿即鸿一无一定责任,惟舒启昌是新近接手的。
1913年,老舍考入京師第三中學(現北京三中),數月後因經濟困難退學。同年考取公費的北京師範學校,於1918年畢業。1918年至1924年間,先後任師公立第17高等小學校兼國民學校(現方家胡同小學)校長、北京市北郊勸學員、天津南開中學教員、北京一中教員。在此期間,老舍深受五四運動的影響。
老舍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已经师范毕业,在北京担任小学校长。
1924年老舍开始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执教,教中国官话和古典文学。年薪只有250镑(后增为300镑),每周授课最多20个小时,假期每年有5个月。
大把的空余时间,因为授课关系和经济原因,他又不能多出远门,业余生活就在图书馆度过。后来受在牛津读书的许地山启发,开始写小说。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uk_education/students_diary/110530_student_diary_xuyi
为老舍英译《四世同堂》的,是工合 (CIC) 美國總部幹事 蒲愛德(Ida Pruitt)。
艾达·普鲁伊特,又名 蒲愛德(Ida Pruitt,1888年-1985年)出生在山東蓬萊附坻的一個小鎮,是美南浸信會傳教士蒲其維和蒲安娜之女,在中國長大,被送回美國接受中學教育。1906年開始在科利奇帕克的考克斯學校學習,1910年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獲得學士學位。哥哥約翰早逝後,她又來到中國,
40年代末老舍积极在好莱坞活动,试图将《四世同堂》<The yellow storm>搬上美国银幕,获得由赛珍珠参与编剧,1944年上映的《龙种》(Dragon Seed)那样的成功。但时过境迁,铁幕之下,美国朝野痛心“失去了中国”(Loss of China),好莱坞的风向也开始“亲共”转“清共”了。
【二战史料:罗斯福总统、工合、中共、埃文斯·卡尔逊、美军第2海軍陸戰突擊營、《中国双星》、好莱坞电影《Gung Ho》】
WWII, President Roosevelt, Eleanor, CIC, CCP, Evans Fordyce Carlson, Capt. James Roosevelt, the 2nd Marine Raider Battalion, Twin Stars of China (1940), Gung Ho (1943)
1924年老舍开始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执教,教中国官话和古典文学。年薪只有250镑(后增为300镑),每周授课最多20个小时,假期每年有5个月。
大把的空余时间,因为授课关系和经济原因,他又不能多出远门,业余生活就在图书馆度过。后来受在牛津读书的许地山启发,开始写小说。
bbc.com/ukchina/simp/u
1926年老舍在郑振铎担任主编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8年1月出书)。之后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赵子曰》(1928年4月出书)、《二马》(1931年4月出书)。
自从高梦旦1920年延聘沈雁冰,《小说月报》便成为五四新文学刊物。
高梦旦(1870年—1936年)1918年升任商务印书馆編譯所長。五四運動後,他認為自己不懂外文,提出辭職,並到北京邀請胡適出任編譯所長。胡適向他推薦了老師王雲五。此後,高夢旦轉任出版部長。1921年提拔沈雁冰任《小說月報》主编。
1923年10月鄭振鐸與高夢旦的幼女高君箴結婚。
twitter.com/sophyzhang2003
1925年,Clement Egerton获得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的年度奖学金,学习中文。1927年他结识了在学校教中文的中国人,C.C. 舒(后来以笔名老舍而闻名)。 他们的友谊迅速发展,两人商定合租一套公寓,并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这样做了。
据BBC的报道,在伦敦 St.James Garden 31号,老舍出饭费,艾支顿(Clement Egerton)付房租,两人合租3年。老舍创作了他的两部半小说,并与艾支顿合译《金瓶梅》,这个房子或可称为老舍文学之路的海外起点。
Egerton的说法是,舒负责房租,一直没有找到工作的Egerton负责伙食。
中校退役的Egerton养老金丰厚,他花钱买书、抽烟、喝酒,这些都是他与老舍所共有的爱好。 Egerton和老舍就是在这些年里完成了《金瓶梅》的翻译草稿。
“舒可能会提供一个粗略的翻译,这可能会解释Egerton的译文风格是“电报式”的” ,Robert Hegel 在2011年指出这可能是因为舒的英语水平有限。
证据是,Egerton将 zhuli 误译为“竹扇”而不是“竹篱笆”,以此作为证据。 “fan”和“fence”这两个词不能混淆,但像舒这样学英语的中国人很容易将“fans”和“fence”的发音混淆。
汉学家 Lionel Giles 比较了Clement Egerton 在1939年出版的英文译本 The Golden Lotus 和Franz Kuhn 在1930年出版的德文译本
Kin Ping Meh oder Die abenteuerliche Geschichte von Hsi Men und seinen sechs Frauen,他说,Egerton的目标是“流畅的英文版本,不省略困难的段落”,同时保留“中国人的精神”,但他遗漏了很多。
Egerton的介绍说,检查细节花了十年时间。 出版商、印刷商和文案编辑对其中的许多细节都持不同意见,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