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今福州市

严复 [ 编辑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严复 性别 男 出生 严传初 1854年1月8日 福建 福州府 侯官县 逝世 1921年10月27日(67岁)   中华民国 福建 福州 郎官巷 国籍   中华民国 别名 严宗光、严几道、愈壄老人 教育程度 福州船政学堂 英国 皇家海军学院 职业 思想家、翻译家 活跃时期 20世纪 经历 显示▼ 代表作 显示▼ 严复 (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 体乾 ,初名 传初 ,改名 宗光 ,字 又陵 ,后名 复 ,字 几道 ,晚号 愈壄老人 , 福建 福州府 侯官县 (民国初年与 闽县 合并为 闽侯县 ,今 福州市 )人, 祖籍 河南 固始 。 中国 近代启蒙 思想家 、 翻译家 。曾为 复旦大学 校长, 京师大学堂 校长, 筹安会 六君子 之一。 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 社会学 、 政治学 、 政治经济学 、 哲学 和 自然科学 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 天演论 》、《 原富 》、《 群学肄言 》、《 群己权界论 》、《 社会通诠 》、《 法意 》、《 名学浅说 》、《 穆勒名学 》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严复的 翻译 考究、严谨,每个译称都经深思熟虑,他提出的“ 信、达、雅 ”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1] 目录 1 生平 2 著作 3 翻译 4 大清国歌编写 5 呼吁废八股 6 故居与墓地 7 轶事 8 后代 9 参考文献及注释 10 研究书目 11 外部链接 生平 [ 编辑 ] 严复在 天津 的雕像 严复译作《天演论》 1854年1月8日( 咸丰 三年十二月初十日) [2] 严复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建省 福州市 仓山区 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1866年( 同治 五年)严复父亲病逝,学馆中辍,严复放弃走 科举 “正途”。 1867年(同治六年)入 福州船政学堂 学习驾驶,改名宗光,字又陵。 1871年(同治十年)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为该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先后在“ 建威舰 ”、“ 扬武舰 ”实习5年。 1872年(同治十一年)取得“选用 道员 ”资格,改名复,字几道。 1877年3月( 光绪 三年二月)赴 英国 学习 海军 ,与出使英国大臣 郭嵩焘 结为忘年交。 1879年6月(光绪五年五月)毕业于 伦敦 格林威治 的 皇家海军
# 国际中文学院 # 文化 # 见识 # 认知力 欢迎合作 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发展推广基地 世界华人交流协会文化委员会主办 合作电邮: gjzwxy @gmail.com 合作 Wh atsApp/ 手机短信: +85253044583 官网: https://gjzwxy.wordpress.com/ 合作: https://gjzwxy.blogspot.com/ 电报群: https://t.me/gjzwxy 视频网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B8Pa_QGhhFUgXeLGjBotHA 国 际 中文学院学 习 会 视频 网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ybX_x3Iebmo3i-WA01vaaQ 国际中文学院International Chinese College外联 https://internationalchinesecollege.blogspot.com/ 国际中文学院等院校欢迎合作 https://gjzwxy.blogspot.com/search?updated-max=2019-12-11T13:02:00-08:00&max-results=7 国际中文学院 创办 2 级机构说明 https://gjzwxy.blogspot.com/search?updated-max=2019-12-11T13:02:00-08:00&max-results=7 推特: https://twitter.com/gjzwxy 2 INTERNATIONAL  CHINESE  COLLEGE 国际中文学院 @gjzwxy 2 # 国 际 中文学院 # 中文学院 #chinese #college # 文化 # 国学 # 佛学 # 历 史 # 哲学 # 社会 # 人文 # 战 略 # 成功 # 谋 略 # 传统 文化 # 现 代人文 # 传统 技 术 # 玄学 # 易 经 # 中医 # 武 术 # 书 法 # 书 画 欢迎各地合作书院、研究院、学堂、讲座、论坛、电视 等 文史哲国儒佛道文化战略社会人文等各学院学会、研究院所中心研究会,欢迎合作。欢迎导师助教研究员院所会长中心主任秘书
白崭:留学,到苏联去 》 分类: 1920年代至1960年代, 留苏 留学,到苏联去 --作者:白崭 “除了枪炮支援之外,更亟待创办一所学校,以孙中山的旗帜,招徕大批中国先进青年到该校学习。”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不幸逝世后,苏共领导集团很快作出决策,对中国革命投入更大资本。 在世界历史的进程里,一国政权更迭往往意味着与别国关系的重新确立与发展。对20世纪上半叶的中苏两国来说,尤是如此。这也为此时期中俄一中苏教育交流兴起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苏联是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俄为师”对尚未摸索出自己道路的中国来说,不只是一个口号。 而苏联也需要这样一个学生。 97.jpg 2004年8月17日,莫斯科中山大学旧址 跟红军战士一样待遇 中国近代史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留苏学子尤为重要。他们不仅是最早一批前往苏联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关键是其中大部分人归国后成为国共两党的中坚力量,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在正式建党之前,中国共产党即已率先派遣留苏学生。1921年初春时节,由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选派的20多名留苏生从上海吴淞港登船启程,其中就包括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罗觉等人。鉴于当时国内情况,他们乔装成裁缝、理发匠等,经日本长崎过海参崴,之后走陆路,历经近半年方才抵达莫斯科。 1921年5月,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在苏成立。“这是一所政治性的大学。来学习的大部分是苏联远东各少数民族的骨干,也有一部分是远东各国来的学生,如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的。”肖劲光回忆。 首批留苏学生恰逢其会,于1921年8月1日登记注册,正式成为东方大学的学员,此后至1925年,幼年期的中国共产党共组织派遣百余名党员赴东方大学,其中既有赵世炎、王若飞、聂荣臻、蔡畅、李富春等日后中坚力量,也有陈延年和陈乔年这样的“红二代”。 考虑到中国革命与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东方大学专门成立了中国班,主要学习政治理论和俄语,并聘请瞿秋白、李宗武任教学翻译。 当时苏联尚处于百废待兴的经济困难时期,各种物资都很匮乏,衣食等方面更是如此。中国班学生的饮食待遇与红军战士相同:每天分给四分之一磅的黑面包作为一天的主食,午餐时每人会分到一勺加有海草、土豆的汤,有时汤里还会有一点咸鱼。学生们经常不去吃这种午餐,因